送刘司法之越

萧萧鸣夜角,驱马背城濠。

雨后寒流急,秋来朔吹高。

三山期望海,八月欲观涛。

几日西陵路,应逢谢法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翻译

夜晚号角声声凄凉响彻,骑马离开城墙边的护城河。
雨后寒冷的水流更加湍急,入秋后北风强劲刮得高。
望着三山期待着大海的壮阔,八月时又想观赏汹涌的波涛。
走在这西陵路上已有几日,应该不久会遇到那位叫谢法曹的朋友。

注释

萧萧:形容风声或草木摇动声,这里指号角声的凄凉。
夜角:夜晚响起的号角。
驱马:骑马前行。
城濠:围绕城市的护城河。
寒流:这里指因雨水而变得寒冷的水流。
急:湍急,速度快。
朔吹:北风,秋冬季节从北方吹来的风。
高:形容风力强劲。
三山:泛指远处的山峰,也可指具体地名,这里象征着远方。
望:期待,向往。
海:大海,广阔的水域,象征着壮丽的景色。
八月:秋季的一个月份,常有大潮。
观涛:观看波涛汹涌的海浪。
西陵路:西陵的道路,具体的路线或象征旅途。
应逢:应当会遇到。
谢法曹:人名,可能是一位姓谢的官员或文人,法曹为古代官职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在秋夜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不舍。开篇“萧萧鸣夜角,驱马背城濠”两句,设定了一个寒冷而又急促的秋夜场景,其中“萧萧鸣夜角”传递出一种凄厉的声音,而“驱马背城濠”则展示了一种紧迫的行动。

接下来的“雨后寒流急,秋来朔吹高”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肃杀气氛,其中“雨后寒流急”描写了雨后的河流变得更为迅猛,而“秋来朔吹高”则强调了秋风的凛冽。

诗人在下一句中表现出对远方海洋的向往,“三山期望海”,其中“三山”可能是指某些具体的地理环境,但更多地体现了诗人跨越重重障碍以达目的地的坚定决心。紧接着,“八月欲观涛”则表明诗人对巨大波涛的渴望,时间设定在八月,也增添了一种秋天特有的苍凉感。

最后两句“几日西陵路,应逢谢法曹”,则是对即将踏上旅途的预告,其中“几日”表达了不久的未来,“西陵路”指的是通往目的地的道路,而“应逢谢法曹”则是在期待与刘司法(即诗中所述之人)不期而遇。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旅途和可能的重逢充满期待的心情。

收录诗词(514)

皎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谢,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字:清昼
  • 籍贯:湖州(浙江吴兴)
  • 生卒年:730-799

相关古诗词

送吉判官还京赴崔尹幕

江南梅雨天,别思极春前。

长路飞鸣鹤,离帆聚散烟。

清晨趋九陌,秋色望三边。

见说王都尹,山阳辟一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送如献上人游长安

关中四子教犹存,见说新经待尔翻。

为法应过七祖寺,忘名不到五侯门。

闲寻鄠杜看脩竹,独上风凉望古原。

高逸诗情无别怨,春游从遣落花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送至洪沙弥赴上元受戒

不肯资章甫,胜衣被木兰。

今随秣陵信,欲及蔡州坛。

野寺钟声远,春山戒足寒。

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送严明府入关谒黎京兆

春日异秋风,何为怨别同。

潮回芳渚没,花落昼山空。

旅候闻嘶马,残阳望断鸿。

应思右内史,相见直城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