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夕以月色静中见泉声幽处闻为韵分韵得见字

夜清成水宿,月出波滟滟。

那知是中秋,老眼欲凄眩。

此生天地间,飘泊如蓬转。

朅来泊湘濒,此月凡七见。

冰轮上天衢,万里不知远。

夜深度明河,轮侧明河浅。

西楼欲吹笛,馀声落哀怨。

魂清到月胁,寒露纷满面。

林光泼流泉,天大微云卷。

阿崇具纸笔,橘亦磨破砚。

诗成月华清,幼妇与黄绢。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宁静与美丽,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色、水面、笛声以及自然界的和谐共生。诗中的“夜清成水宿,月出波滟滟”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月光在水面上形成的波光粼粼之景,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那知是中秋,老眼欲凄眩”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美好时刻的感慨,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蕴含着岁月流转、人生易逝的淡淡忧伤。

“此生天地间,飘泊如蓬转”一句,诗人自比为随风飘转的蓬草,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漂泊感。接下来,“朅来泊湘濒,此月凡七见”则点明了诗人多次在此地见到中秋之月,或许暗含着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与怀念。

“冰轮上天衢,万里不知远”将月亮比喻为行于天际的车轮,既展现了月光的明亮,也暗示了宇宙的广阔与深远。“夜深度明河,轮侧明河浅”进一步描绘了月光洒在河面上的景象,仿佛明河也因月光而变得浅淡。

“西楼欲吹笛,馀声落哀怨”则通过想象中的笛声,增添了诗的意境,笛声悠扬,余音袅袅,似乎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最后,“魂清到月胁,寒露纷满面”描绘了诗人被月光所吸引,心灵为之触动,脸上沾满了寒露,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月色的深深沉醉。

整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融入了诗人对生命、时间、情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关照。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邓循道分财赡族湘阴诸老赋诗同作

卜式与弟赀,如塞无底窦。

其爱止弟耳,亲旧竟何有。

二疏得赐金,尽以散亲旧。

但可施一时,安能继其后。

然于简编中,耿光白如昼。

邓侯功名姿,颖脱盖天授。

分财赡族人,约券规永久。

君看纯孝心,履狶先履瘦。

纷纷窭人子,悬鹑露两肘。

雨雪抱儿女,扣门易升斗。

邓氏岂无贫,炊烟满蓬牖。

安知寒微中,不复生奇秀。

阴功虽无形,报应捷于口。

此风起颓俗,能使薄者厚。

作诗附家传,想见为拊手。

形式: 古风

赠陈静之

仙郎如惊鸾,风格殊秀整。

文章体自然,五色丽云锦。

纷纷少年场,英气横笔陈。

家声盛汉魏,未暇数唐晋。

元龙特豪伟,太邱苦刚正。

相逢黄卷中,崔嵬山岳峻。

君当世其家,已见逸群骏。

笑谈不自觉,满坐湖海韵。

富贵率致身,华裾宜绿鬓。

功名偶然耳,何必以身徇。

未近翠云裘,先看班玉笋。

形式: 古风

吊性上人真

漆瞳照人韵拔俗,平生直性如劈竹。

世情好恶我不知,是是非非一言足。

昔年访道辞七闽,丹青生此身外身。

要将留悦倚门意,此心亦是酬慈亲。

慈亲未老身先逝,梦境悲欢成一戏。

展开觌体露全机,偪塞虚空何处避。

形式: 古风

宣和七年重阳前四日余自长沙还鹿门过荆渚谒天宁璋禅师留二宿作此

孤城渺湖天,长堤篆湖水。

柳衙行未穷,已过沙头市。

连樯来万艘,荻丛出千雉。

节物近重阳,风日正清美。

忽惊楼阁开,宝坊堕平地。

璋公十年旧,出迎一笑喜。

□夜及相山,岁月入叹喟。

兹行归鹿门,已作终焉计。

不辞信宿留,爱子多故意。

说禅有家法,翻手了千偈。

铁脊敌魔外,宗风永零替。

我留固随缘,思归亦偶尔。

为君赋新诗,万象困朝戏。

去留未用较,吾生真一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