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樊武仲致政见贻(其一)

风引征衣堕古诚,手披榛棘上前京。

侍郎山下寻仙李,柱史亭前记老程。

蜑雨蛮风鸢外落,洞云溪月雁边明。

惊心忽忽未全稳,似听于菟谷啸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风吹着我的行装落在古老的道路上,我独自拨开荆棘向京城前进。
在侍郎山下寻找仙人李,柱史亭前回忆起老朋友程。
在异族风雨和鸢鸟之外,我看见洞穴中的云彩和溪边的月光,大雁飞过时格外明亮。
心中惊慌不定,还未完全安定,仿佛听到虎啸之声从山谷传来。

注释

风:风。
引:吹动。
征衣:行装。
堕:落下。
古诚:古老的路。
榛棘:荆棘。
侍郎山:某地名。
寻仙李:寻找仙人。
柱史亭:亭子名。
记老程:回忆老友。
蜑雨蛮风:异族风雨。
鸢外落:在鸢鸟之外。
洞云:洞穴中的云。
溪月:溪边的月光。
雁边明:大雁飞过时明亮。
惊心:心中惊慌。
忽忽:不安定。
未全稳:还未完全安定。
似听:仿佛听到。
于菟谷:虎啸之声。
啸声:虎啸。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所作的《次韵樊武仲致政见贻(其一)》。诗中描绘了一幅旅途艰辛但充满探索意趣的画面。首句“风引征衣堕古诚”,以风力之大暗示行程的艰难,而“堕古诚”则可能暗指对古代贤人的追慕。接下来,“手披榛棘上前京”,形象地写出诗人徒步前行,拨开丛生的荆棘,前往京城的决心。

“侍郎山下寻仙李,柱史亭前记老程”,这两句通过“寻仙李”和“记老程”表达了对隐逸高士的仰慕和对过往岁月的回忆。诗人似乎在寻找着某种精神寄托,同时也记录着自己的人生历程。“蜑雨蛮风鸢外落,洞云溪月雁边明”,描绘了沿途风雨交加,但诗人的心境如洞云溪月般明亮,即使身处蛮荒之地,也保持着超然的豁达。

最后两句“惊心忽忽未全稳,似听于菟谷啸声”,诗人内心有所触动,感到不甚安稳,仿佛听到虎啸之声,这可能是对未来的忧虑,也可能是对自我挑战的警醒。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坚韧的求学之路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薛秘书见遗玉臂格谢书则堂扁额

人心之精微,未动孰为判。

邪正介然形,君子小人断。

熙熙大雅歌,洋洋关雎乱。

或觇时安乐,或识世屯难。

是惟言出口,矧复书脱腕。

至著恢人文,至微极幽赞。

或者藏其心,外饰徒璀璨。

谁知敬肆间,德之所聚散。

卓哉符溪老,吾道资禦捍。

万殊错揉中,独识一理贯。

反躬事省察,愤世兴寤叹。

揭堂阐斯则,绝识陋秦汉。

于余或有所,相谓画可玩。

无物报琼瑶,作诗附笔谏。

形式: 古风

次德先韵

二气同一根,本体浩兮渊。

可见川上逝,未发心下泉。

真机亡停息,果剥根长鲜。

定理亡将迎,尘境地自偏。

形神既外发,何者操其权。

芸芸万感通,存处元寂然。

一物一太极,不间大小年。

随处无亏缺,井居而用迁。

至人配天德,知周物之先。

学者事何事,省察于眇绵。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江东漕使兄约游钟山分韵得泠字

连年饮建业,寤寐北山灵。

三过又不入,风雨盲其程。

一朝决会期,万籁不敢声。

断潢捲夕潦,列巘浮帝青。

因思山中人,昔日相熙宁。

不知学何事,莽制为周经。

群公咸其辅,不悟宗康成。

相承至章蔡,九州半膻腥。

历年百七十,众寐未全醒。

三经犹在校,从祀犹在庭。

追惟祸之首,千古一涕零。

大钧窅难问,山云水泠泠。

形式: 古风

约书院诸友过石洞津检校堤役

天阔山头头,江空石齿齿。

清霜肃宇宙,物物露根柢。

是开明年春,万汇从此始。

人事胡不然,临流方识水。

断岸百尺悬,赤子命如寄。

示人亦真切,犹作秦越视。

我忧不能释,人谓我俗吏。

吏安能俗人,亦人自俗尔。

神天及游衍,忠信在参倚。

是间炯然存,精粗莫非事。

况逢道义友,眷眷不余弃。

至理互相发,俗氛安能滓。

夜寒人欲归,渔火飐清泚。

照我方寸心,悠悠发长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