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杭雨(其一)

不恨今日雨,却恨前日晴。

无端放隙光,诱我馀杭行。

馀行有何趣,败寺老和尚。

若使在西湖,亦得闲眺望。

出门无去处,袖手东西顾。

桑下见蚕娘,泥滓沾衣裤。

只是去临安,已觉步步难。

何况径山路,千盘与万盘。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的《馀杭雨》其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微妙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波动。

首句“不恨今日雨,却恨前日晴”,诗人以一种反常的情感表达,将对晴天的不满转移到对前日晴朗天气的怨恨上,这种情绪的转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接着,“无端放隙光,诱我馀杭行”一句,诗人似乎在责怪阳光的突然出现,将其视为诱使我前往余杭的罪魁祸首。这里,阳光与雨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晴天的厌倦和对雨天的期待。

“馀行有何趣,败寺老和尚”一句,诗人将旅行的趣味性降低到了最低点,甚至将旅行的目的地描述为“败寺老和尚”,暗示了旅行的无聊和乏味。

“若使在西湖,亦得闲眺望”则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向往,与当前旅行的不快形成对比,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出门无去处,袖手东西顾”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迷茫,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去处,只能两手空空地四处张望。

“桑下见蚕娘,泥滓沾衣裤”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诗人旅行途中的艰辛,还通过“蚕娘”这一意象,暗示了生活的劳苦和不易。

最后,“只是去临安,已觉步步难。何况径山路,千盘与万盘”两句,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前往目的地的艰难和对沿途崎岖山路的畏惧,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对未知旅程的恐惧和不安。

整首诗通过对天气、旅行、自然景观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1666)

袁宏道(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汉族。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 字:中郎
  • 号:石公
  • 籍贯: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
  • 生卒年:1568~1610

相关古诗词

馀杭雨(其二)

一心闲处忙,四体山行瘦。

荒吹破梦欢,孤枕逼檐霤。

山灵无好情,梅天多异候。

主僧嗔客留,仆子呼天漏。

云不十丈高,泥凡尺馀厚。

纵有健马驴,挥鞭岂能骤。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于潜道中偶成

出门二三月,客行常踰质。

问我亦不知,奔波为何物。

越鸟也嘲人,解问爹归弗。爹岂不思?,山淫成痼疾。

百里一名山,一山须十日。

东南半壁地,十分未了一。

云霞朝到眉,魈鬼夜入室。

遇伴觅定方,逢仙谈飞术。形体节节劳,心神?般逸。

名胜尚可穷,游子兴难毕。

形式: 古风

天目道中和陶石篑韵

万岭色娇荣,千松韵苍老。

溪锦新织成,云文初脱稿。

古屋系龙儿,幽崖聚仙媪。

淡冶天微醒,昏沉雾尚饱。

山灵如有情,游子暂舒恼。

梯石路渐高,踰岭天乍小。

微茫一带青,远远出山杪。

白云封其半,恍若衣轻缟。

山僧向我言,此是诸山考。

四顾尽儿孙,累累争围绕。

一乳作凤飞,一支学龙矫。

万络与千支,支支相萦搅。

山形虽浑成,石貌寔妍巧。

初视尚冥迷,策骑渐分晓。

何况陟其颠,遵途亦已好。

形式: 古风

天目书所见

菩萨与凡庸,不知谁正倒。

牛马若率真,形貌亦自好。

独有知见人,不食本分草。

拾他粪扫堆,秘作无价宝。

面上曲折多,腹内安稳少。

坐立皆成文,闲话亦打稿。

演出活法聪,难瞒俊阎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