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放猿再作

嶓冢祠前汉水滨,饮猿连臂下嶙峋。

渐来子细窥行客,认得依稀是野宾。

月宿纵劳羁绁梦,松餐非复稻粱身。

数声肠断和云叫,识是前时旧主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在嶓冢祠前靠近汉水的岸边,成群的猿猴接连着臂膀从陡峭的山崖上下来。
它们渐渐地走近,仔细窥视着过往的行人,似乎认出模糊的身影是一位往日的访客。
尽管夜晚在月光下它们被束缚的生活让梦劳碌,以松果为食再也不是以前依赖稻谷的日子。
几声撕心裂肺的哀鸣伴随着云朵响起,认出那是从前的老主人。

注释

嶓冢祠:指位于汉水边的一个祭祀地点,嶓冢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山名或地名。
汉水滨:汉水的岸边,汉水是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
饮猿:饮水的猿猴,这里特指一群猿猴。
连臂:手挽手,形容猿猴们集体行动的样子。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不平的样子。
子细:仔细,详细。
窥:偷看,悄悄观看。
行客:过路的行人,旅客。
依稀:模糊,隐约。
野宾:野外的客人,这里指不常见的或久别的访客。
月宿:在月光下过夜,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艰辛。
纵劳:即使辛苦,纵然劳累。
羁绁:束缚,比喻受约束的生活。
松餐:以松果为食,形容野外简陋的生活条件。
非复:不再是。
数声:几声,若干次的叫声。
肠断:极度悲伤,形容声音凄厉令人痛心。
和云叫:与云相伴的叫声,形容声音高亢远传。
识是:认出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风光,诗人在汉水之滨偶遇放归的猿猴,联想到了过去与这些猿猴相处的情景。诗中“嶓冢祠前汉水滨”一句设定了诗人的位置,是在山前、庙宇之前的汉水岸边。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同时也是一片充满历史文化氛围的所在。

接着,“饮猿连臂下嶙峋”形象生动,猿猴们聚集在树梢间,仿佛在举行某种仪式,这种描写给人以一种神秘和谐调。诗人的目光细窥这些流浪者,发现它们竟是旧日的伴侣。

“月宿纵劳羁绁梦”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而“松餐非复稻粱身”则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归隐田园的情怀。这里的“松餐”指的是仙人食松之意,象征着精神上的解放和物质上的简朴。

最后,“数声肠断和云叫,识是前时旧主人”更显得情感深沉。诗人听到猿猴的呼唤声,心中涌起对往昔生活的追忆,那些曾经共度时光的猿猴,如今也只能在云端相呼应,令人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生命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与人生、过去与现在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18)

王仁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秦州上邦(天水市秦城区)人的(字德荤),正处于唐末这样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公元905年的秦州,处于攻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自己做了节度使并且自封为“陇西郡王”、“歧王”的李茂贞的天地,这时二十六岁,为李茂贞属下秦州节度使李继祟幕僚——秦州节度判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走上了在前蜀、后唐、后晋、后汉为官,官及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的仕宦生涯,同时也开始了他勤勉治学、赋诗作文的创作历程,“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旧五代史·传》)

  • 生卒年:880—956

相关古诗词

题斗山观

霞衣欲举醉陶陶,不觉全家住绛霄。

拔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岐遥。

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

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题麦积山天堂

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

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

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

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身自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题孤云绝顶淮阴祠

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

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

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

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铁锁寨门扃白日,大张旗帜插青天。

形式: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