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孤云绝顶淮阴祠

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

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

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

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在寒冷的天空下,古老的树木深处紧握,路上的人们仍在谈论着汉代淮阴的故事。
孤独的云朵遮不住兴衰更替的计谋,那两只角曾挂系着离去与留下的决心。
并非帝王轻易地忽视平民的才智,何须劳烦丞相千里迢迢地寻访。
假如当初放他回到西楚,中华的每一寸土地又岂能被侵犯。

注释

一握:紧紧握住,此处比喻牢固控制或铭记。
寒天:寒冷的天气,这里引申为严峻的时局。
古木深:深邃的古老树林,象征深远或历史久远。
路人:过路的人,泛指一般人。
汉淮阴:指汉朝时期的淮阴地区,也是暗指韩信。
孤云:单独的云朵,比喻孤独或超脱世俗的人物。
不掩:无法遮盖。
兴亡策:关于国家兴衰的策略或计谋。
两角:可能指代某种象征物,如羊角,代表荣誉或身份。
去住心:离开或留下的心意。
冕旒:帝王的礼帽和垂在眼前的玉串,代指帝王。
轻布素:轻视普通的布衣百姓,这里指不重视韩信出身低微。
岂劳:何必劳烦。
丞相:高级官职,这里特指刘邦的重要谋士如萧何。
远追寻:远道追回,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当时:当初,那个时候。
若放还:如果释放并让他回到。
西楚:项羽的领地,这里代指敌对势力。
尺寸中华:每一寸中华大地。
未可侵:不能被侵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沉而又略带忧伤的历史感和自然美。"一握寒天古木深",设定了一个冬日幽深的自然环境,古木参天,如同历史的见证。"路人犹说汉淮阴"则透露出人们对往昔历史的回忆与怀念,淮阴是古时重要的地名,其阴霾之气似乎还萦绕在人们的话语中。

"孤云不掩兴亡策"表达了诗人面对过往荣辱,不愿掩藏的态度,那片孤独的云彩仿佛象征着历史的真相。"两角曾悬去住心"则是说,曾经悬挂于心头的那些记忆,如同牛角一般坚硬而难以磨灭。

"不是冕旒轻布素"一句,通过对服饰的描写,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岂劳丞相远追寻"则表明诗人并不愿意去追寻那些尘封往事,不想再为此烦恼。

最后两句"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似乎在倡导一种历史的宽容与和解,如果能够放下过去的恩怨,那么整个华夏大地都不会受到侵犯。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泰民安的深切期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历史的沉思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收录诗词(18)

王仁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秦州上邦(天水市秦城区)人的(字德荤),正处于唐末这样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公元905年的秦州,处于攻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自己做了节度使并且自封为“陇西郡王”、“歧王”的李茂贞的天地,这时二十六岁,为李茂贞属下秦州节度使李继祟幕僚——秦州节度判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走上了在前蜀、后唐、后晋、后汉为官,官及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的仕宦生涯,同时也开始了他勤勉治学、赋诗作文的创作历程,“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旧五代史·传》)

  • 生卒年:880—956

相关古诗词

铁锁寨门扃白日,大张旗帜插青天。

形式: 押[先]韵

听琴

拂尘开素匣,有客独伤时。

古调俗不乐,正声君自知。

寒泉出涧涩,老桧倚风悲。

纵有来听者,谁堪继子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怀翁宏

独夜思君切,无人知此情。

沧州归未得,华发别来生。

孤馆木初落,高空月正明。

远书多隔岁,独念没前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题邓真人遗址

三千功满仙升去,留得山前旧隐基。

但见白云长掩映,不知浮世几兴衰。

松稍风触霓旌动,棕叶霜沾鹤翅垂。

近代无人寻异事,野泉喷月泻秋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