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鸿都观

亡吴霸越已功全,深隐云林始学仙。

鸾鹤自飘三蜀驾,波涛犹忆五湖船。

双溪夜月明寒玉,众岭秋空敛翠烟。

也有扁舟归去兴,故乡东望思悠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征服吴国和越地的功绩已经完成,他深深隐居在云雾缭绕的山林中开始修仙。
他乘坐鸾鹤飞过四川上空,心中仍记得在太湖泛舟的日子。
夜晚,双溪的月光照亮寒冷如玉的水面,秋天的群山间凝聚着翠绿的轻烟。
他也有乘舟归乡的愿望,向东遥望故乡,思绪悠然。

注释

亡吴霸越:指征服吴国和越国的历史功绩。
云林:云雾缭绕的山林,象征隐居之地。
始学仙:开始修仙,追求长生不老。
鸾鹤:神话中的仙鸟,象征仙人出行。
三蜀:古代对四川的称呼。
五湖船:泛指太湖等五大湖泊,寓指过去的游历生活。
双溪:两条溪流。
寒玉:形容月光下的水面清凉如玉。
秋空敛翠烟:秋天的天空收敛起青翠的烟霞。
扁舟:小船。
归去兴:归乡的兴致。
故乡东望:向东遥望故乡。
思悠然:思绪悠远,心情平静。

鉴赏

诗人以深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超凡脱俗的山水画卷。"亡吴霸越已功全",言说历史沧桑,英雄辈出的时代已经过去,而诗人的内心却是充满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渴望。"深隐云林始学仙",表达了诗人对于道法修炼、追求长生不老的心境,以及他选择深居简出于云雾缭绕的山林之中,以此作为修仙之路的开始。

"鸾鹤自飘三蜀驾"一句,通过神鸟鸾鹤自由翱翔的意象,暗示诗人心灵的飞扬跋涉,仿佛跨越了千山万水,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超然。"波涛犹忆五湖船"则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留恋与怀念,尽管已经在精神上达到了某种高度,但对于曾经行走过的江河湖海,仍旧有着难以磨灭的情感。

"双溪夜月明寒玉"中,以清澈如玉的溪水和皎洁如洗的夜月,构建了一幅静谧而纯净的山林夜景。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平静、清澄而又深邃。

"众岭秋空敛翠烟"则让人感受到一个秋日山岭间,天气清朗,云雾缭绕的景象。这里的"敛翠烟",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现象,也可视作诗人内心世界中那份淡远而又深沉的情怀。

最后两句"也有扁舟归去兴,故乡东望思悠然"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故土时那种复杂而又淡定的情感。这里的"也"字用得甚妙,它不仅连接上了前面的意境,更是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联系。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妙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心路历程。同时,它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一丝留恋,以及在精神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的心境。

收录诗词(23)

杜光庭(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后到天台山入道。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颇多,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注重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一些著作亡佚于元初,无法见其原貌。研究的专著有《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道德经》注疏为个案》等

  • 字:圣宾
  • 号:东瀛子
  • 籍贯:缙云
  • 生卒年:850—933

相关古诗词

题福唐观二首(其一)

盘空蹑翠到山巅,竹殿云楼势逼天。

古洞草深微有路,旧碑文灭不知年。

八州物象通檐外,万里烟霞在目前。

自是人间轻举地,何须蓬岛访真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题福唐观二首(其二)

曾随云水此山游,行尽层峰更上楼。

九月登临须有意,七年岐路亦堪愁。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

暂熟炉香不须去,伫陪天仗入神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题鹤鸣山

五气云龙下泰清,三天真客已功成。

人间回首山川小,天上凌云剑佩轻。

花拥石坛何寂寞,草平辙迹自分明。

鹿裘高士如相遇,不待岩前鹤有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纪道德

道,德。清虚,玄默。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于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于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于天地也有踰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于顷刻。

形式: 古风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