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三首(其一)

蜀川老觉家潼川,怀中交子是铁钱。

三年听讲大慈寺,执卷问之不识字。

三年参禅大隋山,盖龟劫火犹颟顸。

瞿塘忽放铁船下,不问滟滪堆如马。

逆风使过荆湖南,焦荔林中来放憨。

同风莫倚闽与蜀,饮水更须防蛊毒。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蜀地的老家潼川,我怀里的交子如同铁钱一般。
在大慈寺听了三年的课,拿着书卷提问却一个字也不认识。
在大隋山苦修禅法三年,即使灾难来临仍懵懂无知。
瞿塘峡突然放行铁船,对眼前如马般高的滟滪堆视而不见。
逆风航行经过荆湖南岸,穿越焦热的荔枝林,心中满是憨态。
同样的风不要只依赖闽地或蜀地,饮水时更要提防有毒的蛊虫。

注释

蜀川:蜀地。
潼川:诗人老家。
交子:宋代最早的纸币。
大慈寺:寺庙名。
执卷:拿着书卷。
参禅:佛教修行。
滟滪堆:长江险滩。
荆湖南:地理位置。
焦荔林:热带丛林。
蛊毒:古代南方的神秘毒物。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慧空所作的《送僧三首》中的第一首,以蜀地为背景,描绘了一位老僧的生活经历和旅途见闻。诗中通过“蜀川”、“潼川”、“大慈寺”、“大隋山”等地理名词,展现了僧人曾在四川一带游历和修行的场景。

首句“蜀川老觉家潼川”点明了僧人的故乡在潼川,而他在蜀川生活已久,显得老成持重。接下来的两句“怀中交子是铁钱”,形象地描述了僧人随身携带的货币是铁铸的钱币,暗示了当时四川地区铁钱流通的情况。

“三年听讲大慈寺,执卷问之不识字”描绘了僧人在大慈寺学习经文,尽管勤奋,但因不识字,无法深入理解。这反映了古代佛教教育的现实状况,也体现了僧人的虔诚和毅力。

“三年参禅大隋山,盖龟劫火犹颟顸”则转而写僧人在大隋山修行,面对佛法的深奥和世间磨难,仍然懵懂无知,但保持着坚定的信念。

“瞿塘忽放铁船下,不问滟滪堆如马”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僧人乘船过瞿塘峡的情景,即使面对险恶的江流,他也不畏艰险,显示出超脱世俗的决心。

最后两句“逆风使过荆湖南,焦荔林中来放憨”描绘僧人逆风南行,途经荆湖,经过焦热的荔枝林,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同时也寓含了僧人旅途的艰辛。

整首诗以送别僧人为线索,通过描绘僧人的生活经历和旅途见闻,展现了僧人的修行精神和坚韧性格,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537)

释慧空(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僧归净众

君不见昔日贵湖抛保福,苧溪溪畔曾叮嘱。

汝归东海我归山,鸟道行人难措足。

又不见无隐当年隐石师,独傍岩阿烧栗皮。

尘埃扰扰未归客,四壁生涯说向谁。

我今不向石师住,贵湖亦非吾住处。

溪边流水自西东,岩畔栗皮任堆聚。

信脚来到五华峰,峰头重整旧家风。

为报漳泉诸道友,吉山元是福山翁。

形式: 古风

食荀

机泉捣粳炊明玑,竹根烧笋然竹枝。

锦绷稚子犊献角,玉版阿师囊颖锥。

同槃苦觉风味好,对客不知寒涕垂。

古来山林例穷饿,藜苋诳腹蕨充饥。

我今一饱万想灭,老马释羁牛脱縻。

南山苍苍入箕踞,凉月囧囧生谈犀。

公无说与市朝予,啄腐吞腥渠得知。

形式: 古风

圆悟禅师入灭说偈烧香

濯锦江心一沤发,清涨四溟波浪阔。

引得风流小玉归,无限龙鱼遭搅聒。

紫罗帐里明月珠,把作栗蒲撩乱榝。

一方孤迥峭巍巍,十字纵横活鱍鱍。

我昔堕渠齑瓮中,倔强依前淹不杀。

而今寰宇幸清平,谁道岷峨在天末。

昨夜西风撼太虚,石牛惊走泥牛喝。

一吸沧溟彻底乾,憍梵钵提长吐舌。

大悲千眼擘不开,无言童子空忉怛。

炷香为寿阿僧祇,绍兴五年八月八。

形式: 古风

通海井

疾风驾海生春潮,岩根石井澹不摇。

是中何曾得通理,而以名字悬岩腰。

道人眼空君勿怪,大小混融无杂坏。

呼僮探井濡砚时,是君砚中有沧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