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登门四十九年多,细读公书百遍过。
今岁摘抄靖州作,遁翁堪配不传轲。
这句诗出自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之手,表达了诗人对前人作品的深刻理解与敬仰。"登门四十九年多"一句,通过数字"49"传递了一种长久而深沉的情感,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往往象征着完整和圆满,从字面上讲,是诗人自述对魏鹤山先生作品的拜访与研读已经持续了近半百年。这个过程不仅是时间上的积累,更是精神上的交流与沟通。
"细读公书百遍过"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用心和专注。他不仅仅是简单地阅读,而是细致入微、反复琢磨,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这里的"百遍"象征着无数次的精读,表明诗人对于魏鹤山先生作品的钻研已经达到了极致。
接着,"今岁摘抄靖州作"一句,诗人提到自己在当年摘录了靖州(古地名,即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有关的作品。这不仅是对前人的尊重,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在这里,诗人以自己的方式,将魏鹤山先生的精神和智慧继续传递下去。
最后两句"遁翁堪配不传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文学上的地位与成就持有一种谦逊态度。"遁翁"意指隐逸之士,"堪配"意味着能够与前辈相匹敌,而"不传轲"则是说自己的作品并不广为流传。这既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文学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个人成就的自我评估。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前代文学巨匠魏鹤山先生的崇敬之情,更展示了一种超越时空、与古人交流思想的精神境界。
不详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老钱工作赵昌花,残绿依稀姤五瓜。
正叔晦翁凡六说,始知辅嗣大争差。
一昨悬车后,蹉跎又五年。
常书乞米帖,犹费买花钱。
磊落终休矣,艰难晚见之。
罔知当世事,殊悔少年时。
自古有治乱,谁家无是非。
晓床听邻语,琐琐诉寒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