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三首(其二)

寒流齧山足,嵌空似凌跨。

苍藤蔽深窦,细路通隙罅。

幽人已神驰,意行自閒雅。

徘徊出木末,复在绝壁下。

大江渺无津,万顷自天泻。

中有娥眉青,白云共容冶。

何当凌绝顶,涵景有虚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幽静之美。诗中以“寒流齧山足”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水流侵蚀山脚的景象,随后“嵌空似凌跨”一句,将画面拉高,展现出山石之间空洞相连的壮观景象。接着,“苍藤蔽深窦,细路通隙罅”描绘了藤蔓遮蔽深邃洞穴,小径蜿蜒于裂缝之中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深的氛围。

“幽人已神驰,意行自閒雅”则引入了一个隐士的形象,他心神向往于此景,悠然自得地行走其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状态。接下来的“徘徊出木末,复在绝壁下”,描述了隐士在林木边缘漫步,最终又来到悬崖下的场景,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

“大江渺无津,万顷自天泻”将视线引向远方,描绘了浩瀚的大江从天际奔腾而下的壮丽景象,表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辽阔。最后,“中有娥眉青,白云共容冶”则以“娥眉青”比喻山峰,与白云相映成趣,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美感。

“何当凌绝顶,涵景有虚榭”表达了诗人对登高望远、欣赏美景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在此美景之中建有一座空灵的亭台,供人休憩观赏,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幽静,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题画三首(其三)

轻浪激回渚,光风汎荣条。

青天渺何许,中流见仙桡。

修眉落明镜,兰带矞云飘。

含情采芙蓉,无那美人遥。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送蒋员外浙东采木还朝

祗命临南服,奏功旋上京。

欢声载后车,玉节光前津。

维皇崇出治,肃肃建清庙。

郁攸昨肆沴,潭潭付延燎。

皇心轸隆业,起废属司空。

抡材匪云易,使君简宸衷。

维兹浙东南,民穷岁仍厄。

山空川泽竭,畴堪重兹役。

使君独垂青,勿缓亦勿期。

上足俾国用,下恤斯民疲。

民疲不知劳,功成使君去。

青山挂离思,白日照行路。

夙驾不容淹,遗惠何能忘。

愿君茂远猷,万里永相望。

形式: 古风

八月十六夜对月

不嫌既望月华偏,自是浮生见月怜。

来岁不知何处看,百年能得几回圆。

倚阑凉思芙蓉露,满院秋风桂树烟。

正是怀人情不极,一声归雁落尊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九日城西小集

村墟霭霭暮烟浮,木叶萧萧水乱流。

细雨百年还九日,浮云四海几同游。

樽前病色黄于菊,镜里霜华不待秋。

何必茱萸重把看,衰迟都不似前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