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吟(其四)

何事感人深,求之无处寻。

两仪长在手,万化不关心。

石里时藏玉,砂中屡得金。

分明难理会,须索入沉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什么事能深深打动人心,却无法找到它的源头。
阴阳之道始终握在手中,万物的变化我毫不关心。
玉石有时隐藏在石头里,金子常常在沙砾中被发现。
道理明明难以理解,只能深入思考才能体会。

注释

何事:什么事。
感人深:深深打动人心。
求之:寻找。
无处:没有地方。
寻:寻找。
两仪:阴阳之道。
长在手:始终握在手中。
万化:万物的变化。
不关心:毫不关心。
石里:石头里。
时藏玉:有时隐藏着玉石。
砂中:沙子里。
屡得金:常常发现金子。
分明:明明。
难:难以。
理会:理解。
须索:必须。
沉吟:深入思考。

鉴赏

这首诗《逍遥吟(其四)》是宋代哲学家邵雍所作,以寓言的方式探讨了自然界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首句“何事感人深,求之无处寻”设问引人深思,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或道理,让人深深感动却难以追寻其根源。接下来的“两仪长在手,万化不关心”可能指的是太极图中的阴阳二仪,诗人似乎在说,尽管掌握了宇宙的象征,但对万物的变化并不执着。

“石里时藏玉,砂中屡得金”这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暗示在看似平常的事物中隐藏着珍贵的东西,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珍惜。最后,“分明难理会,须索入沉吟”表达了对这种深刻道理的领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深入思考和反复回味。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丰富,富含哲理,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智慧,通过沉思来理解人生与自然的深层含义。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铁如意吟

此物铁为之,何尝肯妄持。长随大?子,永伴小车儿。

击碎珊瑚处,敲残牙齿时。

谁能学此辈,才始入鞭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偶书

堪笑又堪嗟,人生果若何。

宜将万端事,都入一声歌。

世态逾翻掌,年光剧逝波。

静中真气味,所得不胜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偶书

纷纷议论出多门,安得真儒号缙绅。

名教一宗长有主,中原万里岂无人。

皇王帝霸时虽异,礼乐诗书道自新。

观古事多今可见,不知何者谓经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商山道中作

十舍到商颜,虽遥不甚艰。

东西溯洛水,表里看秦山。

身在烟霞外,心存人子间。

庭闱况非远,自可指期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