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居二首(其二)东楼

月从海上涌金盆,直入东楼照病身。

久已无心问南北,时能闭目待仪麟。

飓风不作三农喜,舶客初来百物新。

归去有时无定在,漫随俚俗共欣欣。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月亮如同金色的盆子从海上升起,直射进东楼,照亮我病弱的身体。
我已经很久没有心思关心世事了,只是偶尔闭上眼睛期待吉祥的征兆来临。
没有飓风侵扰,农民们感到欢喜,新来的船只带来了各种新鲜事物。
归乡的日子虽然不定,但我随和地融入当地风俗,与众人一同欢欣。

注释

涌金盆:比喻月亮升起的样子像金色的盆子浮出水面。
东楼:指诗人所在的楼阁。
仪麟:古代吉祥的象征,如麒麟。
飓风:强烈的风暴。
三农:泛指农业社会的农忙时节。
舶客:乘船而来的外地人。
俚俗:民间习俗或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寓居他乡时的夜晚景象和心境。首句“月从海上涌金盆”,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月亮如金色的盆子从海上升起的壮观画面,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次句“直入东楼照病身”则点明诗人寓居的地点——东楼,同时透露出诗人身体欠佳的状态。

第三句“久已无心问南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淡漠,可能是因为疾病或生活的不如意,他已经失去了关心外界纷扰的兴趣。然而,“时能闭目待仪麟”,又暗示他偶尔会期待某种美好的事物,可能是精神上的慰藉,如吉祥的象征。

接下来的两句“飓风不作三农喜,舶客初来百物新”,通过对比飓风带来的灾难与舶客带来新鲜物品的喜悦,反映出诗人对于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外来变化的好奇。

最后两句“归去有时无定在,漫随俚俗共欣欣”,诗人流露出对回归故乡的不确定,但又随和地融入当地风俗,与百姓同乐,展现出他的豁达和随和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生活状态,既有对现实的淡然,又有对未来的期待,情感深沉而富有哲理。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寓居六咏(其六)

西邻分半井,十口无渴忧。

岁旱百泉竭,日供八家求。

艰难念生理,沾足愧寒流。

比闻山田妇,出汲争群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惠穆吕公挽词二首(其一)

全齐开故国,清庙飨元功。

德业真无忝,勋名但未充。

边防推信惠,社稷倚勤忠。

不作司徒贵,何惭郑武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曾子宣郡太挽词二首(其一)

族大徽音远,年高福祚多。

生儿尽龙虎,封国裂山河。

象服惊初掩,埋文信不磨。

送车江郭满,咽绝听哀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游太山四首(其三)灵岩寺

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

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

入门尘虑息,盥漱得清泚。

高堂见真人,不觉首自稽。

祖师古禅伯,荆棘昔亲启。

人迹尚萧条,豺狼夜相抵。

白鹤导清泉,甘芳胜醇醴。

声鸣青龙口,光照白石陛。

尚可满畦塍,岂惟濯蔬米。

居僧三百人,饮食安四体。

一念但清凉,四方尽兄弟。

何言庇华屋,食苦当如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