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胡人歌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雁门郡东接古代燕国,郡内高山峻岭遍布,有些胡人的家就住在边境附近。
你看,一个胡人解开猎鹰脚上的绳索,让它飞出去追捕鸟雀,自己则骑着当地产的骏马驰骋在辽阔的秋原上,四处游猎。
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
看到山头的烟火,胡人误作是狼烟而紧张起来,但接着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

注释

代郡:雁门郡。
燕:古代燕国,在今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处东方,故称“东接燕”。
雁门:雁门郡。
汉朝时期代州为雁门郡。
胡人:古代对北方与西域少数民族的泛称。
解放:解开束缚的绳子,放飞之。
将:驾御。
代马:指古代漠北产的骏马。
猎秋田:狩猎于秋天的田野。
雨:一本作“雾”。
辽西:州郡名。
大致在今河北东北、辽宁西部一带。
辽:一本作“关”。
斗战:战斗、战争。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生活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与边疆民族生活的细腻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边地风光和胡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感受。

开篇“高山代郡东接燕”两句,以宏伟壮丽的地理特征勾勒出边塞的轮廓。"雁门胡人家近边"则直接点明了诗歌背景,透露出对边疆民族生活的关注和描绘。

接着“解放胡鹰逐塞鸟”一句,以生动的动作描述展现了胡人的狩猎生活,"能将代马猎秋田"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技能与习俗。

中间两句“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边塞的萧瑟与荒凉之感。这里的“野火”可能是指秋天牧民为防止草原火灾而人为点燃的防火线,或许是自然发生的火灾,但不论哪种情况,都增加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和危险性。

结尾两句“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则表达了一种相对平静的战争状态下的人们寻求慰藉的心态。诗人通过这种描写,可能在反思边塞生活的同时,也在渴望和平安宁的氛围。

整体来看,此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造诣,更重要的是它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唐代边疆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

收录诗词(46)

崔颢(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集》

  • 籍贯:汴州(今河南开封市)
  • 生卒年:hào)(704—754

相关古诗词

赠王威古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赠怀一上人

法师东南秀,世实豪家子。

削发十二年,诵经峨眉里。

自此照群蒙,卓然为道雄。

观生尽入妄,悟有皆成空。

净体无众染,苦心归妙宗。

一朝敕书至,召入承明宫。

说法金殿里,焚香清禁中。

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

天子揖妙道,群僚趋下风。

我法本无著,时来出林壑。

因心得化城,随病皆与药。

上启黄屋心,下除苍生缚。

一从入君门,说法无朝昏。

帝作转轮王,师为持戒尊。

轩风洒甘露,佛雨生慈根。

但有灭度理,而生开济恩。

复闻江海曲,好杀成风俗。

帝曰我上人,为除膻腥欲。

是日发西秦,东南至蕲春。

风将衡桂接,地与吴楚邻。

旧少清信士,实多渔猎人。

一闻吾师至,舍网江湖滨。

作礼忏前恶,洁诚期后因。

因成日既久,事济身不守。

更出淮楚间,复来荆河口。

荆河马卿岑,兹地近道林。

入讲鸟常狎,坐禅兽不侵。

都非缘未尽,曾是教所任。

故我一来事,永承微妙音。

竹房见衣钵,松宇清身心。

早悔业至浅,晚成计可寻。

善哉远公义,清净如黄金。

形式: 古风

赠轻车

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

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

忆昨戎马地,别时心草草。

烽火从北来,边城闭常早。

平生少相遇,未得展怀抱。

今日杯酒间,见君交情好。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赠营妓

寒檐寂寂雨霏霏,候馆萧条烛烬微。

只有今宵同此宴,翠娥佯醉欲先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