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永济桥二首(其一)

山背锦屏开,河临永济回。

土田平似掌,桑柘大如槐。

斜日射虹去,低云将雨来。

无涯负清景,长是愧非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山峦背后像锦绣屏风展开,黄河沿着永济河蜿蜒回转。
土地平整得像手掌一样,桑树和柘树高大如槐树一般。
夕阳照射下,彩虹如带而去,低垂的云彩预示着雨即将来临。
面对这无边的美景,我深感愧对这清丽的景色,因为我没有足够的才华去欣赏。

注释

山背:山的背面。
锦屏:锦绣般的屏风。
河临:河流靠近。
永济:地名,可能指永济河。
土田:土地。
平似掌:平整得像手掌。
桑柘:桑树和柘树。
大如槐:高大如槐树。
斜日:夕阳。
射虹:照在彩虹上。
低云:低垂的云彩。
负:辜负。
清景:清丽的景色。
长是:总是。
愧非才:感到惭愧,因为自己没有才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邵雍在永济桥所见的自然景色和感受。首句"山背锦屏开"以生动的比喻,形容山峦起伏犹如锦绣屏风展开,展现出壮丽的山景。"河临永济回"则点出黄河沿着永济桥蜿蜒流淌,显示出河流的动态美。

接下来的两句"土田平似掌,桑柘大如槐"运用了夸张手法,描述了土地平坦广阔,如同手掌一般,而桑树和柘树高大繁茂,仿佛槐树一般粗壮,展现了田园的丰饶景象。

"斜日射虹去,低云将雨来"通过描绘夕阳映照下彩虹消逝和低垂的乌云预示降雨的场景,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态变化。

最后两句"无涯负清景,长是愧非才"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深深赞叹,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谦,感叹自己无法完全领略和表达这无边的美景,透露出一种谦逊和对自然之美的敬仰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富有画面感,充分展现了邵雍对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和深沉情感。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过陕

吾祖道何光,二南分一方。

开周为太保,封陕辅成王。

岁月装辽邈,山川造渺茫。

世孙虽不肖,犹解忆甘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过潼关

禁密因离乱,机闲为太平。

山河虽设险,道德岂容争。

不究千一义,空传百二名。

遐方久无外,何复用鸡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问人丐酒

百病筋骸一老身,白头今日愧因循。

虽无紫诏还朝速,却有青山入梦频。

风月满天谁是主,林泉遍地岂无人。

市沽酒味难醇美,长负襟怀一片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问春吟

自古言花须说莺,莺花本合一时行。

因何花谢莺才至,浪得莺花相与名。

辄欲问春春不应,私于蜂蝶有何情。

流莺不伏春辜负,啼了千声又万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