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

幸有青丝用,宁将众草同。

心虚含夕露,叶大怯秋风。

细响安禅后,浓阴坐夏中。

由来何所喻,持以问支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庆幸还有青丝可用,怎肯与杂草为伍。
内心谦逊如含着傍晚露水,叶子硕大却畏惧秋风的来临。
在静心冥想之后,享受夏日浓密的树荫。
自古以来这又比喻什么呢?我拿它去询问支公。

注释

青丝:指代黑发,象征青春和活力。
宁:宁愿。
众草:泛指各种杂草。
心虚:内心谦逊,不自满。
夕露:傍晚的露水,象征纯洁或谦卑。
叶大:叶子大,形容树的茂盛。
怯:害怕,畏惧。
秋风:象征岁月更迭或生活的变化。
细响:细微的声音,可能指风吹树叶声。
安禅:佛教术语,静心冥想。
浓阴:浓密的树荫。
何所喻:比喻什么,寓意何在。
支公:指晋代高僧支遁,这里借以表达请教的对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芭蕉的独特之美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态度。诗人开篇即提出“幸有青丝用”,表明尽管芭蕉外形不似其他植物那样华丽,但它却因其坚韧的纤维而自足,宁愿保持自身的特性,不与众草同流合污。

接着,“心虚含夕露,叶大怯秋风”两句,从生长状态描述芭蕉的脆弱。它的心部(中间部分)容易受潮气影响而变得柔软,且由于其巨大的叶片,它在秋季的微风中也显得颇为孱弱。

诗人通过“细响安禅后,浓阴坐夏中”两句,描绘了芭蕉在静谧环境中的声音和它在浓密阴影中的姿态。细小的声音来自于芭蕉叶片的轻微摇曳,而它坐在夏日的深沉阴凉之中,仿佛在享受着自然赋予的一份宁静。

最后,“由来何所喻,持以问支公”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独特生灵的好奇和敬畏。诗人将自己的疑问与感慨寄托于支公(可能是一位智者或朋友),希望能够获得对于芭蕉之美、自然万物之奥秘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个性尊重和对自然界微妙生态观察的态度,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情趣的佳作。

收录诗词(435)

钱起(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字:仲文
  • 籍贯: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 生卒年:722?—780年

相关古诗词

诏许昌崔明府拜补阙

儒者久营道,诏书方问贤。

至精一耀世,高步谁同年。

何树可栖凤,高梧枝拂天。

脱身凫舄里,载笔虎闱前。

日月传轩后,衣冠真列仙。

则知骊龙珠,不秘清泠泉。

才子贵难见,郢歌空复传。

惜哉效颦客,心想劳婵娟。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谷口新居寄同省朋故

种黍傍烟溪,榛芜兼沮洳。

亦知生计薄,所贵隐身处。

橡栗石上村,莓苔水中路。

萧然授衣日,得此还山趣。

汲井爱秋泉,结茅因古树。

闲云与幽鸟,对我不能去。

寄谢鸳鹭群,狎鸥拙所慕。

形式: 古风

京兆尹厅前甘棠树降甘露

内史用尧意,理京宣惠慈。

气和祥则降,孰谓天难知。

济旱露为兆,有如埙应篪。

岂无夭桃树,洒此甘棠枝。

玉色与人净,珠光临笔垂。

协风与之俱,物性皆熙熙。

何必凤池上,方看作霖时。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卧疾荅刘道士

白露蚕已丝,空林日凄清。

寥寥昼扉掩,独卧秋窗明。

宝字比仙药,羽人寄柴荆。

长吟想风驭,恍若升蓬瀛。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