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露下风悲萤火流,周南羁客意悠悠。
山川老去三年泪,关塞秋来万里愁。
惯逐禽鱼谙异俗,每因霜月梦沧洲。
一抛砚井双蓬鬓,天畔诗成独倚楼。
这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游子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首句“露下风悲萤火流”,描绘了一幅秋夜萤火如织、风送露珠的画面,萦火在风中摇曳,显得分外凄凉,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孤独感。
接着,“周南羁客意悠悠”表达了诗人作为远方的旅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如同长河般绵长而深沉。周南指的是周代以南的地方,羁客则是旅居异地的书生,这里的“意悠悠”传递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
第三句“山川老去三年泪”,诗人对流逝的时光充满了哀伤,每当想起家乡的山川,三年来自己的眼泪仿佛与山川一同老去了。这里的“三年”可能是泛指长时间,而不是具体的时间跨度。
第四句“关塞秋来万里愁”,随着秋天的到来,边关的景象更添了一份萧瑟,诗人心中对于远方家乡的思念也更加深重。万里愁,是对遥远故土的无尽思绪。
“惯逐禽鱼谙异俗”一句,表明诗人习惯了随着野兽和鱼群的足迹在不同的地方生活,而对于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也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的“异俗”,暗示了诗人对于他乡文化的适应与理解。
“每因霜月梦沧洲”则是诗人在寒冷的夜晚,月光如霜的时候,他的心中总会梦到那遥远的家乡——沧洲。这里的“沧洲”,或许指的是诗人的故乡,或是一种理想中的美好之地。
最后两句,“一抛砚井双蓬鬓,天畔诗成独倚楼”是诗人在写作时的情景描绘。一抛即为轻轻取用,砚井指的是洗笔的水盂,而“双蓬鬓”则形容诗人的头发杂乱如蓬草一般,这是因为长时间的沉思和写作。最后,“天畔诗成独倚楼”,诗人在高楼之上,望着天边远处的地方,完成了他的诗篇,而他独自一人倚靠着栏杆,心中充满了对远方的无限眷恋。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抒情,展现了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异地生活中的孤独与适应。
不详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西风淅淅满征衣,天畔危亭面翠微。
云解映山常漠漠,叶知辞树亦依依。
苦饥黄鹄犹谋食,无事轻鸥得远飞。
落日秋风满江汉,杖藜三叹未能归。
女几山前云雨收,五更星斗转西楼。
苍苍淡月关河晓,袅袅西风观阁秋。
独鹤有求时饮啄,孤云无事任沉浮。
可怜白发张公子,还望西山歌四愁。
为问庭前鹊,归期何太迟。
旧传能报喜,东去是何时。
黄叶西风急,幽花白露滋。
朝朝清洛水,坎坎只东驰。
少别老相见,无言空惘然。
功名属多病,诗酒乐衰年。
釜厌颜公粥,囊须赵壹钱。
归装何日办,嵩少好林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