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送范景仁游嵩洛

寻山非事役,行路不应难。

洛浦花初满,嵩高雪尚寒。

平林抽冻笋,奇艳变山丹。

节物朝朝好,肩舆步步安。

酴醾酿腊酒,苜蓿荐朝盘。

得意忘春晚,逢人语夜阑。

归休三黜柳,赋咏五噫鸾。

鹤老身仍健,鸿飞世共看。

云移忽千里,世路脱重滩。

西望应思蜀,东还定过韩。

平川涉清颍,绝顶上封坛。

出处看公意,令人欲弃官。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翻译

登山不是为了劳役,行走本就无需艰难。
洛阳岸边花开正盛,嵩山之巅仍有冬寒。
平林间春笋破冻而出,鲜艳的山丹花儿盛开。
每日景色皆宜人,乘车出行步步安稳。
酴醾酿成腊月酒,苜蓿摆上早朝宴。
陶醉于美景忘了春暮,深夜与人交谈心欢畅。
多次被贬如柳枝摇曳,诗文创作如鸾凤鸣叫。
白鹤虽老但身体依旧健朗,大雁南飞世人共见。
白云飘动瞬息千里,世间道路似脱险滩。
西望或许思念蜀地,东归定然会路过韩地。
穿越平原涉过清澈颖水,登顶封坛在绝顶之上。
观察您的去向,让人想辞官归隐。

注释

役:劳役,公务。
洛浦:洛阳水边。
嵩高:指嵩山。
冻笋:春天刚出土的竹笋。
山丹:植物名,红色的花。
肩舆:古代一种轿子。
酴醾:植物名,酿酒原料。
苜蓿:草本植物,常用于祭祀。
春晚:春季末期。
五噫鸾:形容诗文优美。
鹤老:指年老的鹤。
脱重滩:比喻摆脱困境。
蜀:古国名,今四川一带。
韩:古国名,今河南一带。
清颍:清流的颖水。
封坛:古代祭祀时的坛台。
公意:公开的意图或心意。
弃官:辞去官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友人范景仁游历嵩山、洛水而作的和韵诗。诗人以轻松愉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赞美了嵩山洛水间的自然之美,如“洛浦花初满”、“平林抽冻笋”,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意。同时,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祝愿他在旅途中有美好的体验,如“酴醾酿腊酒,苜蓿荐朝盘”。

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心境,虽然曾经遭遇贬谪(“归休三黜柳”),但依然保持乐观,享受生活,对仕途变迁有着超然的态度。“鹤老身仍健,鸿飞世共看”表达了对岁月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淡然,以及对范景仁自由飞翔般的理想生活的羡慕。

最后,诗人以“出处看公意,令人欲弃官”收束,暗示友人此行或许能带来对仕途的新思考,甚至有辞官归隐之意。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富有哲理,体现了苏辙诗歌的特色。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子瞻麻田青峰寺下院翠麓亭

走马红尘合,开怀野寺存。

南山抱村转,渭水带沙浑。

亭峻朱栏绕,堂虚白佛尊。

烦襟喜修竹,倦马乐芳荪。

白氎柔随手,清泉满照盆。

尘颜洗濯净,髀肉再三扪。

馈食青蔬软,流匙细粟翻。

老僧勿施敬,对客说山门。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次韵孔文仲舍人酴醾

苍蛇冻不死,轻素暖仍归。

落蕊时吹面,繁香自扑帏。

光凝真照夜,枝软或牵衣。

似厌风霾苦,应思雾雨霏。

开樽迎最盛,扫地见初稀。

赖有清阴在,金波肯发挥。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次韵毛君山房遣兴

欲就阳崖暖,新开石磴斜。

谁言太守宅,自是野人家。

燕坐收心鉴,冥观阅界沙。

退公长寂寞,外物自喧哗。

缺径移松补,斜阳种竹遮。

白云生后础,孤鹜伴残霞。

破闷时寻鹤,呼眠亦任鸦。

喜闻糟出瓮,屡问菊开花。

古井元依斗,丹砂旧养芽。

蚍蜉频上案,猿狖巧分楂。

客到扁舟远,年侵两鬓华。

心摇挂风旆,眼暗隔轻纱。

强拨横肱睡,来从插版衙。

隐居惭弃掷,胜地每咨嗟。

顽钝终何取,彫磨岂复加。

焦先夙所尚,圜舍恰如蜗。

形式: 排律 押[麻]韵

次韵刘贡父登黄楼怀子瞻二首(其一)

青山开四面,白水绕三禺。

野阔时闻籁,人闲旧据梧。

画船留上客,遗迹问田夫。

事少日常饮,才疏世未须。

决河初荐至,胜事偶相俱。

燕子卑无取,滕王远可模。

飞涛隐睥睨,落日丽浮图。

同舍新持节,专城敢遽呼。

未迎行部驾,已放下淮舻。

试问登消暑,如何楚与吴。

形式: 排律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