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业报差殊事不同,劳生何地出樊笼。
欲知自性弥陀佛,在汝朝昏一念中。
这首诗《念弥陀颂(其四)》由宋代僧人释怀深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宗教感悟。
首句“业报差殊事不同”,意味着每个人因不同的因果报应而经历着各自独特的人生轨迹,强调了个体生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接着,“劳生何地出樊笼”一句,表达了在繁忙与劳碌的生活中,人们往往渴望摆脱束缚,寻求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这里的“樊笼”象征着人生的种种限制与束缚,可能是社会的规范、个人的欲望或是内心的焦虑等。
后两句“欲知自性弥陀佛,在汝朝昏一念中”,则揭示了一种深刻的内省与觉悟之道。它指出,真正的解脱与自由并非外在世界的追求,而在于对自我本性的认识与接纳。这里的“弥陀佛”通常指佛教中的阿弥陀佛,象征着慈悲与救赎。通过“朝昏一念”,即每日生活的每一刻,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内在的平静与光明,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解脱的途径以及自我认知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真理,体现了佛教中关于内观与觉悟的哲学思想。
不详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众生苦海业坑深,不信因缘久溺沉。
闻得叉声方念佛,始知妻子老婆心。
不是山僧说是非,修行魔事要君知。
直须紧峭草鞋底,透过娑婆五欲池。
家中行,寻常违顺不须争。
若知步步无阶级,何必莲华脚下生。
家中住,早起开门夜闭户。
运水般柴莫倩人,方知佛是凡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