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所作,题为《回军龙南小憩玉石岩双洞绝奇徘徊不忍去因寓以阳明别洞之号兼留此作三首(其三)》。诗中,王守仁以阳明山人的身份自比,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留恋之情。
首句“阳明山人旧有居”,点明了诗人与阳明山的渊源,暗示了自己与阳明山的深厚情感。接着,“此地阳明景不如”一句,对比强调了眼前景色的非凡之处,超越了阳明山的风光,体现了诗人对眼前景致的赞叹。
“但在乾坤俱逆旅,曾留信宿即吾庐”两句,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人生比作旅途,将居住之所比作临时的居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短暂停留与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行窝已许人先号,别洞何妨我借书”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通过“行窝”和“别洞”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喜爱与尊重,以及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最后,“他日巾车还旧隐,应怀兹土复乡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回归自然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预示着诗人将再次回到这里,与自然融为一体,寻找心灵的归宿。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王守仁作为心学大师的哲学思考与生活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对精神家园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