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试官考较戏作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橘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形式: 古风

翻译

中秋夜晚,月光皎洁,何处不是美景。
不论是简陋的茅屋还是繁华的市楼,我的居所也如仙岛般宁静。
凤咮堂前野橘飘香,剑潭桥边秋荷凋零。
最令人惊叹的是,八月十八的大潮,壮丽无比,世间罕见。
如同鲲鹏展翅,激起三千里的浪花,十万大军列阵前行。
红色旗帜与青色车盖在月光下忽明忽暗,黑沙白浪交织,如同生死搏斗。
人生相聚实属不易,这样的景色和经历更是难得。
希望你听到这些,心中增添喜悦,仿佛门外白袍之人如天鹅独立。

注释

月色:明亮的月光。
随处:到处。
好:美好。
茅檐:简陋的茅屋。
市楼:繁华的高楼。
蓬岛:仙境般的居所。
凤咮堂:堂名。
野橘香:野橘的香气。
剑潭桥:桥名。
秋荷老:秋日荷花凋谢。
潮:大潮。
壮观:雄伟壮观。
天下无:世间少有。
鲲鹏:神话中的大鸟。
水击:激起水花。
组练:军队行列。
红旗:红色旗帜。
青盖:青色车盖。
明灭:忽明忽暗。
吞屠:交织、淹没。
会合:相聚。
古难必:古来难以预料。
两得:同时拥有。
蜡烛:象征增辉。
门外:门外边。
鹄:天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秋夜的美丽景象,诗人苏轼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情怀。开篇即以“月色随处好”展现了那夜的明月,不论是在荒废的茅屋还是繁华的市楼,都能见到这轮明月。这不仅描绘了景致,也反映出诗人超脱物外的情操。

紧接着,诗人提到了自己“官居似蓬岛”,这是对其仕途生涯的一种隐喻。蓬莱山是传说中仙人所居之地,这里用来表达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疏离感和超凡脱俗的情怀。

接下来的“凤咮堂前野橘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则具体描写了诗人所处环境中的美丽景象。凤咮堂是指诗人的书房,而“野橘香”、“秋荷老”则表现出自然界的丰富生命力和季节变化。

中间提到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可能是在描绘一次特定的景象,即观赏潮汐之景。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则是对这一景象的夸张描述,以此展示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色。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这里通过对比鲜明的颜色和形态,描绘出波涛汹涌、潮水冲击之下的惊心动魄场面。这些意象丰富的词汇,营造出一种激荡人心的壮观。

最后,“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聚散无常和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则是一种对朋友的期盼,希望对方能听到这番话语,在月色中加上一枝蜡烛,与诗人共同享受这一难得的美好时刻。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情抒怀,展现了苏轼超逸脱俗、怀抱壮丽山河之心胸的古典文学风貌。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其一)

楼上烟云怪不来,楼前飞纸落成堆。

非关文字须重看,却被江山未放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其二)

眼昏烛暗细行斜,考阅精强外已誇。

明日失杯君莫怪,早知安足不成蛇。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其三)

乱山遮晓拥千层,睡美初凉撼不应。

昨夜酒行君屡叹,定知归梦到吴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径]韵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其四)

天台桂子为谁香,倦听空阶点夜凉。

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