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碑

字画端重无倾攲,文辞简古有刺讥。

高堂一见为却立,知是浯水中兴碑。

当时长安望浯水,相去不知几千里。

斯文自合上送官,如何镵向千岩底。

二公用意深复深,知我罪我俱无心。

不向一时求赏音,亿代宝之如璆琳。

孽臣之事置莫说,尚喜蚕头未讹缺。

纷纷理乱堕空虚,千古断崖悬日月。

形式: 古风

翻译

书画端正无倾斜,文字简洁古朴有讽刺意味。
初次见到高堂,立刻站立致敬,知道这是浯水复兴的石碑。
那时在长安遥望浯水,两地相隔遥远无法计数。
这样的文章本应进献给官员,为何却被凿刻在深山崖底。
两位公卿用心深远,评判我或赞美我都出于无心。
他们并不追求一时的赞誉,而是像珍视璆琳一样传世万代。
不必提及那些叛臣之事,幸好碑文开头没有错误。
纷繁复杂的事物落入虚空,千仞断崖上悬挂着日月。

注释

端重:端正庄重。
倾攲:倾斜。
简古:简洁古朴。
刺讥:讽刺。
却立:立刻站立。
浯水:地名,可能指某个重要的水源。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
亿代:万代,形容时间长久。
璆琳:美玉,比喻珍贵的事物。
孽臣:作恶的臣子。
蚕头:碑文开头,比喻文章的起始部分。
讹缺:错误缺失。
空虚:空洞无物。
千古断崖:极高峻的悬崖。

鉴赏

这首诗名为《中兴碑》,作者是宋代诗人滕岑。诗中以书法和碑文的描绘,展现了中兴碑的庄重与深意。首句“字画端重无倾攲”赞美了碑文书法的稳重,第二句“文辞简古有刺讥”则揭示了碑文内容的简练且寓意深刻,可能含有批评或讽刺之意。

诗人接着通过想象,描述了人们在长安遥望浯水,感叹两地相隔遥远,暗示碑文的重要性超越了地域。他质疑为何如此重要的文献会被埋藏于深山之中,表达了对碑文命运的关切。接下来,诗人赞扬了两位创作或保存此碑的人,他们用心良苦,不求一时赞誉,而是希望后世珍视它如璆琳般宝贵。

诗中提到“孽臣之事”,可能暗指碑文涉及的历史事件,诗人对此事并未详述,但欣慰的是碑文内容没有谬误。最后两句“纷纷理乱堕空虚,千古断崖悬日月”形象地描绘了碑文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价值,即使历经风雨,仍如日月般照耀在断崖之上,象征着真理和历史的不朽。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中兴碑的赞美和解读,表达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对知识传承的重视。

收录诗词(110)

滕岑(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三七~一二二四)。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一一五九)领乡荐,屡试进士不第。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特奏名,调徽州歙县尉。终母忧,再调温州平阳县丞,秩满监南岳庙。宁宗嘉定十七年卒,年八十八。有诗集,已佚。事见《桐江集》卷一《滕元秀诗集序》。诗,据《瀛奎律髓》、《永乐大典》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 字:元秀
  • 籍贯:严州建德(今浙江建德东北)

相关古诗词

乐天狂歌词

忆昔少狂逸,无酒即典衣。

痛饮至烂醉,危坐读楚词。

今我已衰老,不复如前痴。

尚要饮酒醪,聊用度岁时。

为儒不登第,为郎又乏赀。

无衣以准酒,狂歌徒尔为。

形式: 古风

白纻歌(其二)

白纻舞衫记初著,月明侍宴临飞阁。

舞馀香暖苒浮襟,进前持酒力不任。

君王凝笑杯未覆,不惜低徊重舞曲。

当时一身备百好,月不长圆秋易老。

白纻凄凉弃箧中,不悲见弃悲秋风。

形式: 古风

白纻歌(其一)

白纻舞女杨花轻,玉笙学得悲凤鸣。

烂然繁星上华檠,凉苑夜宴风气清。

美人酒半妆脸明,宝钗绾髻歌欲倾。

良宵人人愿君醉,岂问遍谁得君意,君其欢娱至万岁。

形式: 古风

记前身

广智绍兴初,有僧清首坐。

颇亦有禅学,非但严经课。

吾祖知其人,尊之如达磨。

延归羞香饭,间亦闲相过。

祖时年已老,无孙继耕播。

耿耿常在念,不敢与人言。

此僧偶闻之,使之祷佛前。

且云韶国师,道场在玉泉。

凡人求男女,如观音应缘。

祖遂相约往,此僧遽欣然。

是夕僧坐逝,有偈人共传。

祖即焚香拜,前诺师岂负。

灵魄决不昧,请与师同去。

祖如师在日,拱手侍行步。

既至即影响,幡脚转不住。

已而得吉卜,有孙生岁暮。

人云所生孙,即是师前身。

往来无处验,虚实何足论。

识者闻之笑,愚者以为真。

可怜滕氏子,一生命穷薄。

晚逃儒事佛,两皆无所觉。

若果是此僧,无乃行路错。

聊复成此诗,一任人贬駮。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