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

满目平原百里赊,寂寥深处见人家。

三间草屋无樵爨,一□□□有野花。

远出小童寻路径,归来老叟带烟霞。

数声起笛寒山暮,光照柴门月满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眼前是一片辽阔的平原,远处的人家若隐若现。
在寂静偏远的地方,有三间草屋,无人砍柴做饭,只有野花点缀。
一个小孩子出门寻找道路,傍晚时分,老者带着晚霞归来。
寒山上传来几声笛声,月光洒满柴门,夜色已深。

注释

满目:放眼望去。
平原:广阔的田野。
百里赊:遥远无边。
寂寥:寂静空旷。
三间草屋:简陋的三间房屋。
无樵爨:没有人砍柴做饭。
有野花:长着野花。
远出:外出。
归来:回来。
老叟:老者。
数声起笛:传来几声笛声。
寒山暮:寒冷的山中傍晚。
光照柴门:月光照亮柴门。
月满斜:月儿圆满,斜照在门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乡村的宁静景象。首句"满目平原百里赊"展现了广阔的田野延伸至远方,显得辽阔而空旷。"寂寥深处见人家"则点出了在广袤之中隐藏着几户人家,增添了人情味。

"三间草屋无樵爨"描述了简朴的农舍,没有炊烟升起,暗示这里或许少有人烟,生活节奏悠闲。"一□□□有野花"中的空缺部分可能是"树"或"篱笆",意为屋前有野花点缀,增添了自然之美。

"远出小童寻路径"描绘了远处孩童在寻找回家的路,显示出乡村生活的简单和纯真。"归来老叟带烟霞"则以老翁的形象,暗示了日落时分,他带着夕阳的余晖归来,富有诗意。

最后一句"数声起笛寒山暮,光照柴门月满斜"描绘了傍晚时分,山间传来笛声,月光洒在柴门前,画面静谧而温馨。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日乡村的宁静与祥和,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秋日饮后晚归

水竹园林秋更好,忍把芳樽容易倒。

重阳已过菊方开,情多不学年光老。

阴云不动杨柳低,风递轻寒生暮草。

无涯逸兴不可收,马蹄慢踏天街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秋日饮郑州宋园示管城簿周正叔

二都相去四百里,中有名园属宋家。

古木参天罗剑戟,长藤垂地走龙蛇。

我来游日逢秋杪,君为开筵对晚花。

饮散竹轩微雨后,凌晨归路起栖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秋日登崇德阁二首(其二)

一百年来号太平,当初仍患不丁宁。

京都尚有汉唐气,宫阙犹虚霸王形。

烟外乱峰才隐约,霜馀红树半凋零。

樽中有酒难成醉,旋被西风吹又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秋日登崇德阁二首(其一)

无限高贤抑壮图,登临不用起长吁。

山川千古战争后,冠剑百年零落馀。

浪把功名为己任,那知富贵岂人谟。

丹青曲尽世间妙,写得凭栏意思无。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