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青溪小住,画桨迎潮,制此词,倚楫而歌之。如向廿四桥头闻箫声隐隐也

曾过江山否,烟雨怕登临。

六朝残梦何处,鸥影卧秋深。

多少龙蟠虎踞,多少莺啼燕语,流水杳难寻。

湖为莫愁好,一碧到如今。台倚凤,洲呼鹭,峭寒侵。

消他几度斜照,换尽绿杨阴。

可惜江山千古,输与红箫尺八,不付劫灰沈。

四百画桥月,依旧荡波心。

形式: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末期诗人易顺鼎的作品,以水调歌头为词牌,描绘了他在青溪小住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烟雨中的江山,暗示历史的沧桑和变迁,"六朝残梦何处"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鸥影卧秋深"则寓言了孤独与静谧,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接下来,诗人感慨昔日的龙盘虎踞之地,如今只剩下流水和自然景色,"湖为莫愁好,一碧到如今",赞美了青溪湖的永恒之美。词中提到的"凤台"、"鹭洲"和"斜照"等意象,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同时也暗示时光流转。

"消他几度斜照,换尽绿杨阴"进一步渲染了岁月的无情,而"江山千古"与"红箫尺八"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感叹。最后,诗人以"四百画桥月,依旧荡波心"收尾,借月光下的画桥,寄寓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以及对世事如梦如幻的哲思。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历史遗迹的怀想,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高阳台.题李右橙汉皋怨词,用小长芦咏叶元礼事原均

镜屉抽尘,钿扉掩月,谢娘庭院菭深。

那角红墙,层层隔断春阴。

帘波织得愁如海,更无端、添个冤禽。悄难禁。

憔悴文园,病雨秋衾。

妆楼几度斜阳,换甚湘天锁恨,一碧沈沈。

翠槛惊鸿,依前照影江浔。

瑶徽待写芳皋怨,又西风、冷到琴心。镇愁唫。

画里重看,梦里重寻。

形式: 押[侵]韵

齐天乐.为王种㮙题美人画幅

绯罗坊畔东风紧,脸霞偏又吹聚。

小卓蛟丝,高楼凤竹,约略钗光如许。管城春雨。

写一段湘天,二分愁绪。

淡拥螺山,翠痕争向笔尖舞。

罗巾此时慵裹,让弯环月子,偷学眉妩。

酒后横陈,镫边侧看,犹胜玉颜尘土。箫台梦苦。

怕泪涴秋奁,坏妆难补。只隔些花,春魂听欲语。

形式:

贺新凉.立秋

赋就梧宫未。镇销凝、刺桐庭院,嫩寒如水。

中有悲秋湖海客,梦与碧云无际。

把一段、湘魂唤起。

回首西园芳宴杳,怪金尊、早换炎凉味。

人正在,瘦蕉底。镜鸾昨夜微尘翳。

算输他、珧窗旧扇,伴侬憔悴。

知否江南歌白纻,落叶长干十里。

写半幅吴笺悄寄。

听遍霜钟初入定,道而今、不恨秋声矣。

应冷尽,惜花意。

形式:

水调歌头.赐闲湖有烟柳数株,每当蘋飙告凄,不能无蕉萃迷离之绪,斜照无语,微波可怜,话春梦而已,阑写秋痕而弥瘦,红桥翠槛,渺渺兮余怀也

依约白门路,吹透玉箫凉。

阑干卐字曾倚,秋影压波荒。

忆自湘麋瘦损,谁把画桥疏柳,愁得者般黄。

流水送蝉语,容易又斜阳。灵和殿,章华苑,永丰坊。

而今休问张绪,休问杜秋娘。

堤上香骢何处,有个卷帘人待,烟雨悄相望。

界破一条绿,无梦到红墙。

形式: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