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以庚寅十月十日抵敝庐今恰三年感而有作偶成三律(其一)

溯自洪都返故园,今朝倒指恰三年。

举头但见松筠长,转盼那知岁月迁。

幸有青山长在眼,休嗟白发已垂颠。

此身傥未归黄壤,花下犹堪醉圣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自从离开洪都回到故乡,今天回头看已是恰好三年。
抬头只见松竹常青,转眼却不知时光飞逝。
幸好有青山常伴眼前,不必哀叹白发已爬上鬓边。
只要此身尚未入土,还能在花下与圣贤共醉。

注释

溯自:从。
洪都:古代地名,今江西南昌。
返:返回。
故园:故乡。
今朝:现在。
倒指:回头看。
恰:正好。
三年:三年时间。
松筠:松树和竹子,比喻坚韧不屈。
长:长久存在。
转盼:转眼。
那知:哪里知道。
岁月迁:时光流逝。
幸有:幸好有。
青山长在眼:青山常在眼前。
休嗟:不必哀叹。
白发已垂颠:白发已爬上头顶。
傥未:倘若还未。
归黄壤:去世。
黄壤:黄土,指坟墓。
花下:花丛中。
犹堪:还能够。
醉圣贤:与圣贤一同饮酒尽欢。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吴芾的作品,名为《余以庚寅十月十日抵敝庐今恰三年感而有作偶成三律(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个人生命变化的深刻体会。

"溯自洪都返故园,今朝倒指恰三年。" 这两句是诗人的开篇之语,通过“溯自”表明回忆往事,从远方返回家乡,点出时间节点为三年。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始,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时光的深刻感悟。

"举头但见松筠长,转盼那知岁月迁。"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归来后的景象,只见到四周的松树长成,而转念之间,岁月却悄然流逝。这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暗示着时间带来的变化和个人感受。

"幸有青山长在眼,休嗟白发已垂颠。"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看到依旧如故的青山感到庆幸,但同时也感叹到自己已经两鬓斑白,这是时间流逝带来的无情变化。

"此身傥未归黄壤,花下犹堪醉圣贤。"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虽然尚未辞世,但仍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享受和追求,尤其是在花前醉酒,与古代圣贤共鸣。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个人感情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生命有限以及个人的情感世界的深刻感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面对生老病死所持有的超脱与豁达。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余以前年五月八日到官今年又于此日去郡同僚作饯即席援笔言别

来守江山恰二年,同僚何幸得诸贤。

屡邀风月供吟笔,几度江山棹酒船。

自分衰颓今老矣,可堪离索更凄然。

青云有路平如砥,公等应须早着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余年七十辄和乐天诗以自广

已是年龄及七旬,田园稍给未全贫。

儿孙初识传儒业,世俗还称作贵人。

门外湖山浑可乐,沙头鸥鹭更相亲。

莫将尘事干吾虑,已向君王乞此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余有重阳诗岁和一篇今日偶和成二首(其二)

去岁重阳解郡章,归来又复见重阳。

此身已作林泉客,今日更持萸菊觞。

正要登高穷远目,不妨拚醉浣愁肠。

佳辰若得长无事,何必乘云至帝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余有重阳诗岁和一篇今日偶和成二首(其一)

此会从来有故常,湖山岁岁做重阳。

黄花已是铺三径,绿酒何妨举百觞。

小圃晚来堪散步,薄田秋入足充肠。

登临莫起凄凉叹,且喜成归老故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