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边草》,是明代诗人岑徵所作。诗中描绘了边疆荒凉、苍茫的景象,以及戍边将士的孤独与无奈。
首句“秋霜凋不尽,野烧亦何为”,以秋霜和野火起笔,渲染出边塞的凄冷与荒凉。秋霜虽能冻结万物,却无法彻底摧毁生命;野火虽能燃尽一时,却也无意义地燃烧着。这里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对生命坚韧不屈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边疆生活的艰苦与无常。
接着,“大漠连天远,平沙失路歧”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边疆的辽阔与荒芜。大漠与天际相连,显得格外遥远;平沙无垠,道路变得模糊不清,象征着戍边将士在茫茫边疆中迷失方向,孤独无助。
“青归胡后冢,白没李陵碑”两句,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青色代表生命的延续,而“胡后冢”暗指战死异域的将士;白色则象征死亡,李陵碑则是为纪念李陵而立。这两句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牺牲的哀悼,以及对他们英勇事迹的铭记。
最后,“久戍王孙老,归期总未知”点明了戍边将士的困境。他们远离家乡,长期驻守边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但归家之日遥遥无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边疆生活对人的身心摧残,以及对家庭团聚的渴望与无奈。
整体而言,《边草》一诗通过对边疆景象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苦与戍边将士的孤独、牺牲与期待,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历史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