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宴别

鞍马军城外,笙歌祖帐前。

乘潮发湓口,带雪别庐山。

暮景牵行色,春寒散醉颜。

共嗟炎瘴地,尽室得生还。

形式: 五言律诗

翻译

在军营外骑着马,军营前奏乐送行。
趁着涨潮出发湓口,顶着雪离开庐山。
傍晚的景色牵动着行程,春天的寒冷消散了醉后的笑容。
共同感叹这炎热瘴疠之地,全家人都得以生还。

注释

鞍马:指骑马出行。
军城:军队驻扎的城市。
笙歌:音乐和歌唱,这里指饯别的宴会。
祖帐:古代送行时设帷帐以祖祭,后泛指饯别之所。
湓口:地名,湓水入长江的入口处。
庐山:中国著名山脉,位于江西省。
暮景:傍晚的景色。
行色:出行时的情景或气氛。
春寒:春天的寒冷。
炎瘴:南方湿热地带的瘴气,古人认为是恶性疫病之源。
尽室:全家,全家人。

鉴赏

诗中首句“鞍马军城外,笙歌祖帐前”描绘了一幅军营生活的画面。"鞍马"表明了军队的氛围,而"笙歌"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士兵们用音乐来娱乐和慰藉自己。这两者并置,不仅映射出边塞军人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边塞生活的关注。

紧接着,“乘潮发湓口,带雪别庐山”则是描写行军途中的景象。"乘潮"意味着顺应自然的力量前进,而"带雪"则是在寒冷的季节中离别。这里的"庐山"特指某一地点,但在诗中更像是一种意象,象征着分别时的艰难和环境的严酷。

“暮景牵行色,春寒散醉颜”则是对时间流逝和季节变化的感慨。"暮景"指日落时分的景色,而"牵行色"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士兵们的情绪被牵动,行进的步伐也带上了这种哀愁。而春天的寒冷和醉酒后的脸庞,则是对内心情感的进一步渲染。

最后,“共嗟炎瘴地,尽室得生还”表达了士兵们对于炎热苦境的共同哀叹,以及他们渴望活着回归家庭温暖的愿望。"共嗟"体现了集体的情感,而"尽室得生还"则是对幸存并返回家园的深切期盼。

整首诗通过对军旅生活、自然景象和人情世故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边塞生活的悲壮与苍凉,以及士兵们对于归宿的渴望。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独眠吟二首(其二)

独眠客,夜夜可怜长寂寂。

就中今夜最愁人,凉月清风满床席。

形式: 古风

相和歌辞.反白头吟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报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鴳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作自苦,吞悲仍抚膺。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蒸]韵

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其二)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形式: 乐府曲辞

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

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峰开。

平生烟霞侣,此地重裴回。

今日勤王意,一半为山来。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