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反白头吟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报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鴳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作自苦,吞悲仍抚膺。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蒸]韵

翻译

熊熊燃烧的是烈火,忙忙碌碌的是小蝇。
火焰无法真正灼热真玉,苍蝇也无法在清冰上留下痕迹。
如果内心不受影响,外界就无法左右你。
由此可知,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和能力。
古人说因怨恨而死,会让人有所警戒。
惩罚或许可行,但在道义上并不宏大。
就像蝉和小雀,只会叽叽喳喳地挑衅龙和鹏。
应当放下这些,高飞远翔在广阔的天空。
何必拘泥于尘世的纷争,只为报复怨恨而活。
为何让自己痛苦,只能默默承受悲伤。

注释

炎炎:形容火势旺盛。
营营:形容苍蝇飞来飞去的样子,也比喻人忙碌而无所得。
真玉:纯净无瑕的美玉,象征纯洁的心灵。
清冰:清澈透明的冰,象征纯洁。
相仍:相互影响。
物性:事物的本性。
惩淫:惩罚过分的行为。
弘:广大,这里指道德的宽广。
蜩鴳:蝉和小雀,代表弱小的事物。
啾啾:鸟叫声,这里形容小雀的叫声。
啅:啄,这里指小雀对大鸟的挑衅。
龙鹏:龙和鹏,代表强大而高尚的事物。
委之去:放下它,不再理会。
寥廓:广阔无边。
区区:形容渺小,这里指世俗的纷争。
酬怨憎:回报怨恨。
胡为:为何,为什么。
抚膺:拍打胸口,表示悲痛或愤怒。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相和歌辞·反白头吟》。诗中通过对比烈火与小蝇、真玉与清冰等事物的特性,表达了天地间万物各有其能、不能,不可强求的哲理。同时,诗人也提到了古代对于怨恨的报复观念,以及在道德上对这种行为的反思和限制。

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如“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等句子,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通过这些比喻,白居易强调了顺应自然、适度为宜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个人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反思。

诗歌最后几句“胡为作自苦,吞悲仍抚膺”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必要的痛苦和怨恨的质疑与批判,这也体现了白居易倡导的平民化、理性思考的诗歌精神。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其二)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形式: 乐府曲辞

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

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峰开。

平生烟霞侣,此地重裴回。

今日勤王意,一半为山来。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神照禅师同宿

八年三月晦,山梨花满枝。

龙门水西寺,夜与远公期。

晏坐自相对,密语谁得知。

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秋夕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