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诸老俱尘土,令予双泪流。
几年能再见,一气故应休。
江左衣冠尽,人间翰墨留。
空山茅屋底,野史属谁修。
诗人以沉痛的心情,面对故旧相继凋零的情景,不禁双泪长流。他们渴望着几年后能再次见到那些亲朋好友,但现实却是“一气”之间便不复存在,这种无常让人感到难以释怀。
“江左衣冠尽”,这里的“江左”指的是长江之南,代指诗人的故乡或熟悉的地方。“衣冠尽”,则是形容那些曾经活跃在这个地方上的人物,如今都已不复存在。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人间翰墨留”一句,透露出诗人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传承那些已经逝去的人和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作为文化人的自我使命感,以及他们对于知识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最后两句,“空山茅屋底,野史属谁修”,则描绘了一种荒凉与寂静的景象。茅屋是古代乡间简单的住所,而“空山”则给人一种孤独与废弃之感。“野史”通常指的是非官方的历史记录或民间传说,诗人在这里发出疑问,这些野史将来又由谁去整理和传承?
总体而言,此诗是一首充满了悲凉情绪的哀悼之作。诗人通过对逝者怀念、对现实无奈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担忧,表达了一种时代变迁中个人渺小与无力的感慨。
不详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劲节棱棱瘦且坚,形模界尺出天然。
山翁甚爱资扶老,村衲无知误削圆。
偏称深衣同此矩,漫誇长笛大如椽。
有时閒为吟诗出,徙倚中庭月一砖。
閒官少公出,长日足高眠。
律己惟三尺,埋头又两年。
虽无乞米帖,安得买山钱。
莫听閒唇舌,行藏任老天。
朔风连夕起,浩荡厉严寒。
远势惊春梦,微权属冷官。
云行和月暗,木落打窗乾。
因忆吴船客,波涛寝不安。
羸骖聊代步,按辔且徐行。
凹凸惊前路,驱驰羡后生。
晓回天尚闇,路滑雨初晴。
得似肩舆稳,归来醉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