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竹杖

劲节棱棱瘦且坚,形模界尺出天然。

山翁甚爱资扶老,村衲无知误削圆。

偏称深衣同此矩,漫誇长笛大如椽。

有时閒为吟诗出,徙倚中庭月一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坚硬的节操如同瘦而坚韧的竹子,形状自然如尺规划出的直线。
山中的老翁非常喜爱它,用它作为手杖,而乡村的僧人不知其用途,误以为要削成圆形。
这竹子特别适合用来裁剪深衣,与它的规则形状相符,有人夸张地说它的笛声大得像房梁一样。
有时,我会在悠闲时拿着它吟诗,漫步庭院,月光洒下,仿佛只有一块砖头那么大。

注释

劲节:坚硬的节操。
棱棱:形容竹节分明。
瘦且坚:瘦削而坚韧。
形模:形状。
界尺:尺规。
出天然:自然形成。
山翁:山中的老翁。
资扶老:作为手杖。
村衲:乡村的僧人。
误削圆:误以为要削成圆形。
深衣:古代长袍。
此矩:这种规则形状。
漫誇:夸张地说。
长笛:长笛。
吟诗:吟诵诗歌。
徙倚:徘徊。
中庭:庭院。
月一砖:月光如砖般明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与巧用。劲节棱棱的竹子因其坚硬而被老人珍视,形状符合尺度,仿佛天然生就适合制作工具。山中的老翁非常喜欢这种可以用于扶持的竹子,而村里的匠人却不懂得它的价值,反而会错误地削减它,使之失去原本的完美轮廓。

诗中还提到了深衣与方竹杖的形状一致,都遵循着同样的标准。长笛也被比喻为大如椽,这些都是对自然界物品造型的赞美。而当老人有空闲时,就会在月光下,倚靠在中庭的砖上吟诵诗歌。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生活和艺术统一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手艺的尊重。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长昼

閒官少公出,长日足高眠。

律己惟三尺,埋头又两年。

虽无乞米帖,安得买山钱。

莫听閒唇舌,行藏任老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风起

朔风连夕起,浩荡厉严寒。

远势惊春梦,微权属冷官。

云行和月暗,木落打窗乾。

因忆吴船客,波涛寝不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代步

羸骖聊代步,按辔且徐行。

凹凸惊前路,驱驰羡后生。

晓回天尚闇,路滑雨初晴。

得似肩舆稳,归来醉不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冬日小斋即事

芦苇周遭旧楮糊,就中穴地砌砖炉。

儒酸官冷浑相称,草卧毡眠本不拘。

窗外十分西日照,帘间半点北风无。

一瓶雪水煎茶熟,清气真能压武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