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书室图为黄克文题

清溪溪上竹无数,爱竹移家竹林住。

阶前老竹铿玉声,秋夜读书沾竹露。

书声绕屋杂竹声,竹色侵书助书趣。

竹根个个长龙孙,竹上鸾凰亦来聚。

有时携琴倍竹弹,两袖清阴分竹翠。

云梢月干竹弄影,杖竹寻诗过桥去。

平生性癖亦爱竹,不问主人造竹所。

君不见一筇投陂忽变化,万卷幡胸胜插架。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因对竹子的喜爱而迁居竹林之中的生活场景。诗中充满了对竹子的赞美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首句“清溪溪上竹无数”描绘了清溪边竹林茂盛的景象,为整首诗奠定了自然清新的基调。接着,“爱竹移家竹林住”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深厚情感,愿意为了竹子而改变居住环境。

“阶前老竹铿玉声,秋夜读书沾竹露”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竹子在不同情境下的美妙声音和对诗人的影响。竹子的“铿玉声”与夜晚读书时沾染的“竹露”,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诗意的氛围。

“书声绕屋杂竹声,竹色侵书助书趣”进一步描绘了竹林与书屋和谐共存的画面,竹子不仅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和悦耳的声音,还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使书屋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竹根个个长龙孙,竹上鸾凰亦来聚”通过比喻和想象,赞美了竹子的繁茂和生机,以及它吸引鸟类栖息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竹子作为自然界美好象征的地位。

“有时携琴倍竹弹,两袖清阴分竹翠”描述了诗人闲暇时在竹林中弹琴的情景,琴声与竹声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云梢月干竹弄影,杖竹寻诗过桥去”则通过动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漫步竹林,寻找灵感的过程,云影、月光与竹影相互交织,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最后,“平生性癖亦爱竹,不问主人造竹所”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热爱已深入骨髓,无论竹子来自何处,他都愿意欣赏和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绘和诗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116)

舒頔(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dí)(一三○四~一三七七),绩溪。擅长隶书,博学广闻。曾任台州学正,后时艰不仕,隐居山中。入朝屡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终老于家。归隐时曾结庐为读书舍,其书斋取名“贞素斋”。著有《贞素斋集》、《北庄遗稿》等。《新元史》有传

  • 字:道原
  • 籍贯:(今属安徽省)

相关古诗词

西湖曲

侬家生长西湖住,画舫红窗日来去。

不识干戈战四夷,良辰歌舞酣朝暮。

越王怀愤攻城来,士卒失守城门开。

娇容如花惜不得,一旦零落同蒿莱。

百年气运如过电,头白眼昏那忍见。

商山路杳云雾深,桃源不假渔郎便。

钱王宫阙草树荒,景灵台榭风雨凉。

孤山梅花幸无恙,父老含悲辞故乡。

形式: 古风

江南曲

庭院深沉日正长,绿窗红几绣鸳鸯。

落花风起停针看,蝴蝶双双过粉墙。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宝鸭曲

铜池织风翠波跃,睡足煖烟饥不唼。

重帘未厌云水姿,华屋清深寄间绝。

生朱剥花红锦翅,枯咽半湿蔷薇水。

宝灯夜悬琉璃光,恍若澹在沧浪里。

当筵慢舞得娇娆,指痕腻染罗纹细。

就中恐有绝缨人,误识韩郎衣上气。

古闻舄化之言岂虚语,愿学飞仙作双去。

形式: 古风

缫丝叹

东家缫丝如蜡黄,西家缫丝白如霜。

黄白丝,出蚕口,长短缫,出妇手。

大姑停车愁解官,小姑剥茧愁冬寒。

向来苦留二月卖,去年宿债今未还。

手足皲瘃事亦小,官府鞭笞何日了。

吏胥夜打门,稚耋生烦恼。

君不见江南人家种麻胜种田,腊月忍冻衣无边,却过庐州换木绵。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