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其四)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

碧瓦新霜侵晓梦,黄花已过清秋。

风帆何处挂扁舟。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

乐圃桥边烦借问,有人高卧江楼。

寄声聊为诉离忧。桂丛应已老,何事久淹留。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翻译

清早的霜降侵扰着新瓦下的梦境,黄色的菊花已经度过清冷的秋天。
不知何处的风帆挂着小舟,老朋友归期将近,夕阳也频频回首。
在乐圃桥边我试着询问,江楼上是否有人悠闲躺着。
借此声音来倾诉离别的愁绪,桂花丛中的人想必已年迈,为何长久停留不归?

注释

碧瓦:青绿色的屋瓦。
霜侵晓梦:早晨的霜冻侵入梦境。
黄花:菊花。
清秋:清凉的秋天。
风帆:船帆。
扁舟:小船。
故人:老朋友。
残日:落日。
乐圃桥:游乐的园子边上的桥。
烦借问:客气地询问。
江楼:临江的楼阁。
聊为:姑且。
诉离忧:倾诉离别之苦。
桂丛:桂花树丛。
淹留:停留。

鉴赏

这首诗是叶梦得的《临江仙·其四》。从词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淡淡的离愁和对朋友的深情寄托。

"碧瓦新霜侵晓梦,黄花已过清秋。"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秋天早晨薄霜覆盖瓦顶,初冬之际黄花凋零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

"风帆何处挂扁舟。" 风起时帆船何处系舟,表达了对远行者的关切和等待。

"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 故乡之人的归期将近,而夕阳西下却又让人不禁回首,情感上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留恋。

"乐圃桥边烦借问,有人高卧江楼。" 诗人在乐圃桥畔询问行人,却见有人安然居于江楼之上,显示出一种超脱和淡泊。

"寄声聊为诉离忧。" 诗人将自己的离愁通过声音传达给远方的人,也许是希望对方能感受到自己的情怀。

"桂丛应已老,何事久淹留。" 桂树成丛,年华已老,却仍旧徘徊不去,是因为有着什么难以割舍的牵挂吗?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离别时的情愫。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宋代词人的婉约情怀。

收录诗词(240)

叶梦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 字:少蕴
  • 籍贯:苏州吴县
  • 生卒年:1077~1148

相关古诗词

临江仙(其三)与客湖上饮归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

萧萧疏雨乱风荷。微云吹散,凉月堕平波。

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

无人能唱采莲歌。小轩敧枕,檐影挂星河。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南乡子(其三)癸卯,种梅于西岩,地瘦难立,石间无花开。今岁十一月,辄先开数枝,喜之,为赋

山畔小池台。曾记幽人著意栽。

乱石参差春至晚,徘徊。素景冲寒却自开。

绝绝照琼瑰。孤负芳心巧剪裁。

应恐练裙惊缟夜,残杯。且放疏枝待我来。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押[灰]韵

南乡子(其二)自后圃晚步湖上

小院雨新晴。初听黄鹂第一声。

满地绿阴人不到,盈盈。一点孤花尚有情。

却傍水边行。叶底跳鱼浪自惊。

日暮小舟何处去,斜横。冲破波痕久未平。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南乡子(其一)池亭新成晚步

浅碧蘸鳞鳞。照眼全无一点尘。

百草千花都过了,初新。翠竹高槐不占春。

歌啸堕纶巾。午醉醒来尚欠伸。

待得月明归去也,青蘋。更有凉风解送人。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