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形式: 古风

翻译

白发覆垂在两鬓,我身已不再结实。
身边虽有五男儿,总不喜欢纸与笔。
阿舒已经十六岁,懒惰无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岁,也是无心去学习。
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识六与七。
通儿年龄近九岁,只知寻找梨与栗。
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饮酒莫论理。

注释

责子:对儿子的责备、批评。
被:同“披”,覆盖,下垂。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
肌肤:指身体。
实:结实。
五男儿:五男儿: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大名分别叫俨、俟、份、佚、佟,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
这首诗中皆称小名。
好:喜欢,爱好。
纸笔:这里代指学习。
二八:即十六岁。
故:同“固”,本来,一向。
一作“固”。
无匹:无人能比。
匹,字形近于“二”、“八”之合,这里用了析字的修辞法。
行:行将,将近。
志学:指十五岁。
文术:指读书、作文之类的事情。
六与七:六加七等于十三,这里用了数字的离合。
垂九龄:将近九岁。
垂,即将到。
觅:寻觅,寻找。
天运:天命,命运。
苟:如果。
杯中物:指酒。

鉴赏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责子》。通过对比和反思,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儿女教育的无奈与失望,以及面对现实的坦然态度。

开篇“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直接描绘出诗人的老态龙钟,这是自然衰老的一种写法,也隐含着时光飞逝、人事无常的感慨。紧接着,“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表明尽管有五个孩子,但他们都对学习没有兴趣,这种描述通过反差手法强调了诗人对子女教育的失望。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这两句具体描写两个儿子的性格和行为。一个因为懒惰而没有成就,另一个虽然有所追求,但不热衷于文学艺术。这是诗人对子女个性的观察,也反映出教育的无力感。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这里的“雍端”应为虚构的名字,用来代指另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虽然已经十三岁,但连最基本的数字概念都不了解,凸显了诗人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失望。

最后,“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这句中的“通子”同样是虚构名字,用来指代另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虽然只有九岁,却只关心寻找果实(梨和栗)而不关注学业,这种描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儿女未来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尽管孩子们各有特点,但都没有达到诗人的期望。这首诗不仅是对子女教育的一种反思,也是诗人个人情感世界的一次深刻表达。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这句诗是诗人在面对现实的无力感之后,选择了顺其自然的态度,用酒来暂时忘却烦恼。这也体现出陶渊明那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138)

陶渊明(魏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述酒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形式: 古风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