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经过著名关隘的壮丽景象和心境。"荆山已去华山来"表明诗人已经离开了荆山,向着华山进发,显示了一种行程中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推移。"日出潼关四扇开"则形象地描绘了太阳从潼关升起,光芒四射,如同大门敞开,映衬出诗人心中对新天地的向往和期待。
接下来的"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则透露出诗人在旅途中的某种使命感。"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即地方监察官员,诗人似乎在暗示自己承担着一定的职责,而"莫辞"表明无需推辞这份责任。"迎候远"则显示了对远方来者或事件的期待和准备。而最后一句"相公亲破蔡州回"中的"相公"可能指代某位尊贵之人,"亲破蔡州"可能暗示了一场战争或重要任务的完成,而"回"则是返回的意味,整句话流露出一种完成使命后归来的豪迈气势。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旅途经历,而且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小我、关乎国家大义的高远情怀。
不详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
目前百口还相逐,旧事无人可共论。
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
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