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阃使黔中

虎臣推毂满长安,吴越当朝阃外难。

君自雅歌称坐镇,人疑汉将不登坛。

江潮常借军声壮,海气遥临阵影寒。

滇水一珠堪照夜,谁怜薏苡竟同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此诗《送张阃使黔中》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描绘张阃使出使黔中的场景,展现了其威武不凡的形象与深远的影响力。

首联“虎臣推毂满长安,吴越当朝阃外难”以“虎臣”喻张阃使,形象地表现了其在朝廷内外的显赫地位和影响力。长安作为都城,象征着权力中心,而“吴越”则泛指四方,暗示张阃使不仅在京城备受推崇,在边疆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联通过对比长安与吴越,突出了张阃使的非凡之处。

颔联“君自雅歌称坐镇,人疑汉将不登坛”进一步刻画了张阃使的风度与能力。他不仅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局面,还能以雅正之音,坐镇一方,令人敬仰。此处以“汉将”为喻,强调张阃使的军事才能与领导力,同时“不登坛”则暗示其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而是以实际行动展现其卓越。

颈联“江潮常借军声壮,海气遥临阵影寒”运用自然景象来烘托张阃使的声威与气势。江潮的壮阔与海气的寒冷,分别象征着张阃使在军事行动中的强大声势和对敌方的威慑力。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感染力。

尾联“滇水一珠堪照夜,谁怜薏苡竟同看”以滇水的明珠比喻张阃使的智慧与光芒,即使在夜晚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薏苡则是古代传说中的植物,此处可能暗含误解或被误解之意,但最终“同看”二字表明了人们对张阃使的共同敬仰与理解。这一联表达了对张阃使深邃智慧和高尚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上对他存在的一些误解与偏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张阃使形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其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与深远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崇高敬意和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赠海宪蔡公开府

横海今时领外台,书生谩说请缨来。

霜威瘴疠三山尽,杀气波涛万里开。

揽辔本朝元楚望,谈兵当代一边才。

朝廷近有留中疏,柱史星光切上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送陆从事赴辽阳

御苑东风吹客过,共看芳草有离珂。

西山晴雪鸿边尽,北海春云马上多。

地险时窥玄菟郡,天骄夜遁白狼河。

知君幕下参高画,诸将何时议止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送王侍御按贵阳

中原遥入楚天长,道出盘江古夜郎。

自许铁冠冲瘴疠,兼携白笔扫风霜。

百蛮拥节开雄镇,万里登车揽大荒。

莫说壮游非妙选,同时八彦避鹓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郭吏部请急归吴称寿封君太宜人

水镜清光满蓟门,庭闱双映一寒温。

角巾入洛名元重,裘褐依梁道并尊。

白首更偕吴市隐,青云再奉汉宫恩。

还朝益妙题才术,湖海微言可具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