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七首(其二)

青山或可移,白石尚可转。

志士怀苦心,九死不愿返。

首阳饿仁贤,至今激贪愞。

汩罗沈楚累,千载悲忠蹇。

人生谁不死,身没名贵显。

胡为草玄人,美新思苟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感兴七首(其二)》由元代诗人陈高所作,通过对比青山、白石的易变与志士之志的坚不可摧,以及历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和汨罗江边的屈原,来探讨人生的真谛和道德的坚守。

首句“青山或可移,白石尚可转”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喻,青山可以被移动,白石可以被转动,暗示世间万物皆有可能改变。接着,“志士怀苦心,九死不愿返”则强调了志士们内心的坚定,即使面对九死一生的艰难困苦,也不愿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接下来,诗人引用了伯夷叔齐和屈原的故事,前者是周朝末年的隐士,因不满周朝的暴政而选择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后者则是楚国的大臣,因忠于国家而投汨罗江自尽。这两段历史典故,分别代表了对仁义的坚守和对忠贞不渝的追求,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最后,“人生谁不死,身没名贵显。胡为草玄人,美新思苟免”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人认为,人生终有一死,但死后留下的名声和地位并非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真正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坚守道德原则,即使面临困难和牺牲,也要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正直,而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的荣誉和利益而妥协。

综上所述,《感兴七首(其二)》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典故的对比,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价值、道德的坚守以及个人品格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能够坚持自我,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收录诗词(125)

陈高(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顺帝至正十四年进士。授庆元路录事,明敏刚决。不满三年,自免去。再授慈溪县尹,亦不就。方国珍欲招致之,无从得。平阳陷,浮海过山东,谒河南王扩廓帖木儿,论江南虚实,陈天下之安危。扩廓欲官之,会疾作卒。有《不系舟渔集》、《子上存稿》

  • 字:子上
  • 号:不系舟渔者
  • 籍贯:元温州平阳
  • 生卒年:1315—1367

相关古诗词

感兴七首(其三)

豪家列华第,被金饭珠玉。

茅屋耕田夫,衣食常不足。

均为羲皇民,胡焉异荣辱。

远怀雍熙世,宁复有兹俗。

谁与开井田,吾思食其肉。

形式: 古风

感兴七首(其四)

缥缈浮图宫,俨若王者居。

列徒二三千,僮仆数百馀。

饱食被纨素,安坐谈空虚。

秋来入租税,鞭朴耕田夫。

不恤终岁苦,徵求尽锱铢。

野人不敢怒,泣涕长欷歔。

形式: 古风

感兴七首(其五)

客从北方来,少年美容颜。

绣衣白玉带,骏马黄金鞍。

捧鞭揖豪右,意气轻丘山。

自云金张冑,祖父皆朱幡。

不用识文字,二十为高官。

市人共咨嗟,夹道纷骈观。

如何穷巷士,埋首书卷间。

年年去射策,临老犹儒冠。

形式: 古风

感兴七首(其六)

步出城门道,忽见群车驰。

车中何所有,文贝光陆离。

美娃载后乘,销金灿裳衣。

问之何如人,云是官满归。

闻者交叹息,清名复奚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