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兴七首(其二)》由元代诗人陈高所作,通过对比青山、白石的易变与志士之志的坚不可摧,以及历史上的两位著名人物——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和汨罗江边的屈原,来探讨人生的真谛和道德的坚守。
首句“青山或可移,白石尚可转”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喻,青山可以被移动,白石可以被转动,暗示世间万物皆有可能改变。接着,“志士怀苦心,九死不愿返”则强调了志士们内心的坚定,即使面对九死一生的艰难困苦,也不愿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接下来,诗人引用了伯夷叔齐和屈原的故事,前者是周朝末年的隐士,因不满周朝的暴政而选择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后者则是楚国的大臣,因忠于国家而投汨罗江自尽。这两段历史典故,分别代表了对仁义的坚守和对忠贞不渝的追求,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最后,“人生谁不死,身没名贵显。胡为草玄人,美新思苟免”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人认为,人生终有一死,但死后留下的名声和地位并非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真正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坚守道德原则,即使面临困难和牺牲,也要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正直,而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的荣誉和利益而妥协。
综上所述,《感兴七首(其二)》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典故的对比,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价值、道德的坚守以及个人品格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能够坚持自我,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