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遇十八首(其一)》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创作。诗中描绘了一位在寒冷冬夜中孤独读书的小儒士形象,通过他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首句“冬夜寒且慄,孤灯爆环堵”描绘了冬夜的寒冷和孤独,通过“孤灯”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接着,“中坐一小儒,呫哔良自苦”点明了主角的身份——一位小儒士,他在寒夜中独自苦读,表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咽咽苍蝇声,思为鸿鹄举”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微不足道的苍蝇之声与鸿鹄高飞的壮志相对比,表达了小儒士虽处困境,但心中仍怀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问君何所如,苏秦学王诩”引用历史人物苏秦和王诩的故事,苏秦曾游说六国合纵抗秦,王诩则以智谋著称,以此激励小儒士要像他们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世界。
“顶踵行济世,盍先剌其股”鼓励小儒士不仅要心怀天下,更要有实际行动,即使面对困难也要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七雄因以争,大野纷羊虎”描述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激烈场面,暗示了小儒士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可能面临的挑战。
“黑云蔽太空,白骨相撑拄”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死亡,象征着社会的动荡与残酷。
“独向人主前,揖让摇圭组”表达了小儒士希望得到君主的赏识和重用,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效力。
“方复笑穷巷,终身守训诂”则是对小儒士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反思,既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体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妥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小儒士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抉择,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