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遇十八首(其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所作。诗中以鲜明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阶层间的贫富差距与价值观念的错位。
首句“箪食奔窭人,金珠竞王公”描绘了贫者为了生存而奔波,而权贵们却在追求金银珠宝的奢华生活。这种强烈的反差,反映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接着,“膻蚁还相慕,小大胡雌雄”运用比喻,将人们追求地位和财富的行为比作蚂蚁互相羡慕,不论大小,都追逐着权力和物质。这里暗含了对人性贪婪一面的讽刺。
“窃钩干国禁,三晋为周容”则进一步指出,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引发国家的法律制裁,暗示了社会规则的严苛以及对个人行为的严格约束。
“得失如循环,君看塞上翁”表达了世事无常,得与失如同四季更迭,难以预测。通过引用塞上翁的故事,诗人提醒读者,面对人生的起伏,应保持平和的心态。
最后,“方悟老氏贵,栖心在虚冲”点明了诗人的哲学思考,认为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虚空,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建议,也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比、比喻和引用,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