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中与友人欢聚时光的追忆和怀念。诗中的意境分为几部分,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变化。
开篇“忆昔与胡子,戏娜西城幽。”诗人回忆起过去与朋友胡子在西城幽静之地玩耍的情景,这里通过“幽”字营造了一种隐逸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好场所的喜爱。
接着,“放斥仆与马,独身步田畴。”描绘了诗人放纵自己的马匹在田野间奔跑,而自己则独自一人漫步于田间。这里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情怀。
“牛竖歌我旁,听之为久留。”写到牛在身边低声唱歌,这种自然的和谐音响让诗人感到十分愉悦,不忍心离开。
“一接田父语,叹之胜王侯。”诗人与耕作于田间的农夫交谈,感慨于农夫的生活超越了王侯,这里传达了一种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追逐恨不恣,暮归辄怀愁。”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不能尽情享受这份自由自在的追悔,以及日落时分的心中愁绪。
“顾常轻千乘,只愿足一丘。”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物欲、只求心灵满足的态度,虽身处高位,但内心却渴望简单平静的生活。
“子时怪我少,好此寂寞游。”诗人自幼就喜欢这种清净寂寞的游历,这里展示了诗人的个性和对自然的热爱。
“笙簧不入耳,又不甘醪羞。”意指诗人已经对世俗的华丽乐声感到厌倦,对于酒宴之类也不感兴趣,表达了一种超脱红尘的情怀。
“那知抱孤伤,罢顿不能遒。”此处可能是在说诗人的内心深处对往昔友情的怀念和伤感,以及因为无法重逢而感到的悲哀。
“世味已鲜少,但馀野心稠。”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已经不再有太多兴趣,然而对于大自然仍然充满了浓厚的情感。
“乖离今十年,班发满我头。”十年的时间流逝,让诗人的头发也逐渐斑白,这是对时光易逝的一种无奈和哀伤。
最后,“昔兴亦略尽,食眠常百忧。每逢佳山水,欲往辄复休。方壮遂如此,况乃高春秋。”诗人感慨过去的激情已经逐渐减退,现在即使在饮食和睡眠中也充满了无数的忧虑。每当遇见美好的山水景色,就想要前往,但往往又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休息。在年轻时尚能如此,现在到了高龄,季节更是深秋,这种情感更加浓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自然、友谊以及时间流逝的一系列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