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明月溪头寺,虫声满橘洲。
倚栏香径晚,移石太湖秋。
古树云归尽,荒台水更流。
无人见惆怅,独上最高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宁静夜景。开篇“明月溪头寺,虫声满橘洲”两句,以清澈的明月和繁星般的虫鸣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生动的氛围。溪头的寺庙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宁静,而远处的橘洲则是虫鸣声所充盈,让人仿佛能够听见那遥远的自然之声。
接着,“倚栏香径晚,移石太湖秋”两句,诗人倚靠在栏杆上,感受着夜晚花香满径的美好,同时也将视线转向了远处的太湖,表达了一种对秋天的无限留恋和赞美。这里的“移石”可能指的是在太湖边筑堤或布景石,以此来欣赏秋色的变换。
第三句“我树云归尽,荒台水更流”,诗人观察到古老的树木上云雾渐渐散去,而那荒废的台榭旁,水流却依旧不息。这两种自然景象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时间静止而又不断流转的画面。
最后,“无人见惆怅,独上最高楼”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哀愁。在这宁静的夜晚,没有人能够理解他这种情感,所以他选择独自一人登上最高的楼阁,似乎是为了更好地放眼四望,也或许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慰藉。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寂,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深赞美。
不详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三年踏尽化衣尘,只见长安不见春。
马过雪街天未曙,客迷关路泪空频。
桃花坞接啼猿寺,野竹庭通画鹢津。
早晚相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閒人。
帘下秋江夜影空,倚楼人在月明中。
不将行止问朝列,唯脱衣裳与钓翁。
几处别巢悲去燕,十年回首送归鸿。
那应更结庐山社,见说心閒胜远公。
郎官何逊最风流,爱月怜山不下楼。
三佐戎旃换朱绂,一辞兰省见清秋。
桂生岩石本潇洒,鹤到烟空更自由。
休向西斋久闲卧,满朝倾盖是依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