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戴梓在七十大寿时所作,以自述老年的境遇和感慨为主题。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年华老去、生活困顿的现实,以及对远方亲人、故土的深切思念。
首句“荏苒行年届古稀”点明诗人已至古稀之年,岁月荏苒,时光匆匆。接着“霜髯如戟耐长饥”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鬓发如霜,须髯坚毅,即使长期忍受饥饿,也坚韧不屈的形象,展现了诗人虽老犹壮的精神风貌。
“三山海外虚成想,八口辽东老未归”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和故乡的深深怀念。三山海外,象征着遥远的异乡,而辽东则是指诗人可能思念的故乡或亲人所在之地。诗人虽有思归之心,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内心充满了无奈与遗憾。
“乞米雄藩江汉远,卖文京国信音违”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生活困境。在远离京城的雄藩之地,诗人不得不依靠乞讨度日,而在繁华的京城,他却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渠道,信息闭塞。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困顿。
最后,“两乡怅望儿游处,祇恐天涯未授衣”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游子的牵挂与担忧。诗人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外游历,不知何时才能归家,更担心在遥远的地方,孩子们是否能穿上合适的衣物,体现了深厚的亲情与关怀。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诗人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反映了晚景生活的艰辛与对亲情的深切怀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