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昏黄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砂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白天登山眺望烽火,黄昏时分在交河边饮水喂马。
行军之人陷入风沙中,公主的琵琶声充满哀怨。
野外营地绵延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飞直达大漠边际。
胡雁悲鸣每夜飞翔,胡人儿女泪水涟涟。
听说玉门关仍然封锁,战士们只求能随轻车出征。
每年都有战死者的遗骨埋于荒野,只有葡萄进入汉朝成为佳话。

注释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傍:靠近。
刁斗:古代军中炊具,夜间敲击报更。
公主:这里指汉代公主远嫁西域的典故。
琵琶:乐器,常与胡地文化相关联。
幽怨:悲伤、哀怨。
城郭:城市和城墙。
大漠:广阔的沙漠。
胡雁:北方的雁。
胡儿:对北方民族的泛称。
双双落:形容泪水不断落下。
玉门犹被遮:玉门关仍受阻。
逐轻车:追逐轻便的战车, 指出征。
战骨:战死者的遗骨。
蒲萄:即葡萄, 这里象征西域的物产。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从军行》,是一首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现实的作品。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士兵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边疆的荒凉与战争的残酷。

"白日登山望烽火,昏黄饮马傍交河。" 这两句描写了士兵在边塞上眺望烽烟的景象,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在荒漠中饮马的艰辛生活。

"行人刁斗风砂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这里通过对比,将行军中的粗暴与公主的琵琶声相对照,表达了战争带来的悲凉和怨恨。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边疆战场上漫长而孤独的军营,以及恶劣天气对士兵生活的影响。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这里的“胡雁”和“胡儿”都是对异族(即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这两句通过描写它们的哀鸣和流泪,传达了一种深切的情感和悲凉。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这里提到的是边塞重镇玉门仍然被敌人封锁,而士兵们则是以生命为赌注,随时准备出征。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最后两句表达了战争频繁、士兵牺牲的悲哀,以及战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通过“蒲萄入汉”这一典故隐喻边疆文化的渗透与交流。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边塞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心理体验。

收录诗词(125)

李颀(唐)

成就

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经历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

  • 籍贯: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
  • 生卒年:690-751

相关古诗词

绝缨歌

楚王宴客章华台,章华美人善歌舞。

玉颜艳艳空相向,满堂目成不得语。

红烛灭,芳酒阑,罗衣半醉春夜寒。

绝缨解带一为欢,君王赦过不之罪。

暗中珠翠鸣珊珊,宁爱贤,不爱色。

青娥买死谁能识,果却一军全社稷。

形式: 古风

荅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

累荐贤良皆不就,家近陈留访耆旧。

韩康虽复在人间,王霸终思隐岩窦。

清冷池水灌园蔬,万物沧江心澹如。

妻子欢同五株柳,云山老对一床书。

昨日公车见三事,明君赐衣遣为吏。

怀章不使郡邸惊,待诏初从阙庭至。

散诞由来自不羁,低头授职尔何为。

故园壁挂乌纱帽,官舍尘生白接䍦。

寄书寂寂于陵子,蓬蒿没身胡不仕。

藜羹被褐环堵中,岁晚将贻故人耻。

形式: 古风

送从弟游江淮兼谒鄱阳刘太守

都门柳色朝朝新,念尔今为江上人。

穆陵关带清风远,彭蠡湖连芳草春。

泊舟借问西林寺,晓听猿声在山翠。

浔阳北望鸿雁回,湓水东流客心醉。

须知圣代举贤良,不使遗才滞一方。

应见鄱阳虎符守,思归共指白云乡。

形式: 古风

送王道士还山

嵩阳道士餐柏实,居处三花对石室。

心穷伏火阳精丹,口诵淮王万毕术。

自言神诀不可求,我师闻之玄圃游。

出入彤庭佩金印,承恩赫赫如王侯。

双峰树下曾受业,应传肘后长生法。

吾闻仙地多后身,安知不是具茨人。

玉膏清泠瀑泉水,白云溪中日方此。

后今不见数十年,鬓发颜容只如是。

先生舍我欲何归,竹杖黄裳登翠微。

当有岩前白蝙蝠,迎君日暮双来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