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山人归泰山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翻译

鲁地的旅人抱着白鹤,告别我后前往泰山。
起初他像一片云彩飘动,消失在青翠的山崖之间。
他一路向上攀登,直抵天门,日观峰几乎触手可及。
望着那云雾缭绕的山峦,我无法望见他的踪影,不知他何时能回来。

注释

鲁客:指来自鲁地的客人。
抱:抱着。
白鹤:白色的鹤,象征高洁或自由。
别余:告别我。
泰山:中国五岳之一,象征崇高。
初行:刚开始行走。
若:好像。
片云:一片云彩。
杳:消失,远去。
青崖:青翠的山崖。
天门:天门山,泰山的一处著名景点。
日观:日观峰,观赏日出的地方。
攀:攀登。
云山:云雾缭绕的山。
及:达到,看见。
此去:这次离去。
何时还:什么时候回来。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对朋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深厚情谊。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开篇即设定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一位来自鲁地的旅人怀抱着洁白如雪的鹤鸟,与诗人告别,准备前往泰山。这两句不仅描绘出了离别的情景,也暗示了友情的纯洁无瑕。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诗人继续描写旅人的身影,如同一片浮动的云朵,在青石嶙峋中渐行渐远。这里形象地表达了离别后的孤独和渺小感,以及对远去友人的一种美好的祝愿。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旅人的身影越来越高,直至接近天门,仿佛每一日都能触摸到那遥不可及的云端。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远方朋友不懈追求和向往的心情。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最后,诗人站在高处眺望,但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看到云雾缭绕的山峦,更不用说等待朋友的归来。这里流露出一种无尽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传达了深切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展现了李白特有的豪放风格和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送郤昂谪巴中

瑶草寒不死,移植沧江滨。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

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

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

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

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

桃李新开映古查,菖蒲犹短出平沙。

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

君去西秦适东越,碧山青江几超忽。

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

形式: 古风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廓落青云心,交结黄金尽。

富贵翻相忘,令人忽自哂。

蹭蹬鬓毛斑,盛时难再还。

巨源咄石生,何事马蹄间。

绿萝长不厌,却欲还东山。

君为鲁曾子,拜揖高堂里。

叔继赵平原,偏承明主恩。

风霜推独坐,旌节镇雄藩。

虎士秉金钺,蛾眉开玉樽。

才高幕下去,义重林中言。

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

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

形式: 古风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

还闻天竺寺,梦想怀东越。

每年海树霜,桂子落秋月。

送君游此地,已属流芳歇。

待我来岁行,相随浮溟渤。

形式: 古风 押[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