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

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

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

桃李新开映古查,菖蒲犹短出平沙。

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

君去西秦适东越,碧山青江几超忽。

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

形式: 古风

翻译

西施是越溪的女子,她的美丽照亮了云海。
还未进入吴王的宫殿时,她浣纱的古老石头至今仍在。
桃花和李花盛开映衬着古老的石头,菖蒲短小生长在平坦的沙滩。
昔日她如红粉般照映流水,如今石头上的青苔覆盖了凋落的花朵。
你离开西秦前往东越,青山绿水间的路程显得多么匆忙。
如果到了遥远的地方思念故人,就到浣纱石上看那明亮的月亮。

注释

西施:古代美女的名字。
越溪:地名。
明艳:明亮鲜艳。
吴王宫殿:古代君王的宫殿。
浣纱:洗衣的活动。
古石:古老的石头。
桃李:花名。
菖蒲:水生植物。
平沙:平坦的沙滩。
红粉:形容女子美丽的肤色。
流水:清澈的流水。
青苔:绿色的苔藓。
西秦:古代地区名。
东越:古代地区名。
超忽:匆忙、迅速。
天涯:极远的地方。
故人:老朋友。
窥:偷偷看。
明月:明亮的月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美女西施的意象,同时融入了自然景物和时光变迁的哲思。开篇两句“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以鲜明的笔触勾勒出西施的倾城之貌,如同云海中绽放的明艳光芒。

接下来的“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则透露出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流转。这里的“浣纱古石”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它不仅是西施故事的一部分,也映照出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

中间两句“桃李新开映古查,菖蒲犹短出平沙”以鲜活的春色写景,同时通过“古查”与“平沙”的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永恒与生命的脆弱。春天的到来是如此生机勃勃,但这也提醒我们一切都在时光中渐行渐远。

“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则更深一层地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的追忆与现实中的物是人非的感慨。昔日美女的容颜如同流水般逝去,而今朝则是青苔覆盖,落花飘零,这种对比突显了时间带来的改变。

最后四句“君去西秦适东越,碧山青江几超忽。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则是诗人送别之情深处。诗人通过对远行者寄予深长的祝愿,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于旧友旧地的怀念。在这片刻的分别中,诗人的心随着朋友的足迹飘向远方,而在夜晚静谧的浣纱石上,他会仰望那轮明月,思念那些已经远去的人和事。

整首诗通过对西施形象的运用,以及自然景物与时间流转之间的交织,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历史感悟。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廓落青云心,交结黄金尽。

富贵翻相忘,令人忽自哂。

蹭蹬鬓毛斑,盛时难再还。

巨源咄石生,何事马蹄间。

绿萝长不厌,却欲还东山。

君为鲁曾子,拜揖高堂里。

叔继赵平原,偏承明主恩。

风霜推独坐,旌节镇雄藩。

虎士秉金钺,蛾眉开玉樽。

才高幕下去,义重林中言。

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

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

形式: 古风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

还闻天竺寺,梦想怀东越。

每年海树霜,桂子落秋月。

送君游此地,已属流芳歇。

待我来岁行,相随浮溟渤。

形式: 古风 押[月]韵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放歌倚东楼,行子期晓发。

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

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

二崔向金陵,安得不尽觞。

水客弄归棹,云帆卷轻霜。

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飘扬。

峡石入水花,碧流日更长。

思君无岁月,西笑阻河梁。

形式: 古风

送崔度还吴

幽燕沙雪地,万里尽黄云。

朝吹归秋雁,南飞日几群。

中有孤凤雏,哀鸣九天闻。

我乃重此鸟,綵章五色分。

胡为杂凡禽,雏鹜轻贱君。

举手捧尔足,疾心若火焚。

拂羽泪满面,送之吴江濆。

去影忽不见,踌躇日将曛。

形式: 古风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