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易台待月

待月月在天,待明不待上。

月明松影来,风静流泉响。

与客谈羲文,乾坤入指掌。

山中本无尘,况有出尘想。

云崖去我近,只尺三百丈。

归欤兴未阑,月色随藜杖。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邵宝在点易台待月的宁静与超然之境。首句“待月月在天,待明不待上”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诗人等待月升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期待与欣赏。接着,“月明松影来,风静流泉响”两句,通过月光下松影的动态与静谧的泉水声,营造了一种和谐而幽静的氛围。

“与客谈羲文,乾坤入指掌”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探讨古代经典《周易》(羲文)时的从容与深邃,仿佛宇宙万物尽在掌握之中,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接下来的“山中本无尘,况有出尘想”,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高洁的主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对超越物质世界的向往。

最后,“云崖去我近,只尺三百丈”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云崖的亲近感,虽然距离看似遥远,但心灵上的接近却让它们变得触手可及。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暗含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归欤兴未阑,月色随藜杖”则以诗意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期待与不舍,月色与藜杖相随,既是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也是对内心平静与自由状态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邵宝作为明代学者兼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1648)

邵宝(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遗慕为许直赋

父死儿未生,儿生不知父。

问母父形容,十问还九误。

一念自提孩,哀哀到迟暮。

我作遗慕篇,悲歌动行路。

形式: 古风

和陶韵二首(其一)真想

壮志迈千古,尽读天下书。

北登黄金台,四顾意旷如。

献策见天子,致身在云衢。

乔木凌霄汉,落落影扶疏。

周行数万里,翱翔复萦纡。

叙迁历中外,令望长有馀。

横流须巨石,公也孙不居。

渠渠犹夏屋,建业亦多鱼。

真想和陶什,不为韵语拘。

俯仰天地间,何方不籧庐。

形式: 古风

和陶韵二首(其二)遥情

无才有积病,我负二宜休。

五十为亲养,恳乞江东游。

入爱萱草荣,出欣泉水流。

野服听沧浪,近有忘机鸥。

前时堂中人,今为山下丘。

一拜扶两仆,敢望夔龙俦。

岂不念上德,万一涓埃酬。

长揖谒廷陛,此事今有不。

近步亦藜杖,遥情抱幽忧。

柴桑有遗矩,吾当此中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题阙

上有千竿竹,碧影翻阶墀。

我归自南省,方当静脩时。

挈我二三友,讲斯复游斯。

昼诵掩虚室,夕眺摩残碑。

古琴弄淇澳,赓以南风词。

别去三十载,往往梦见之。

圃蔬未足叹,伤哉草离离。

西游且北览,何以慰夙期。

云生志复旧,作堂请新规。

我昔寓白鹿,尝以图志来。

愿言植嘉木,绿阴散繁枝。

愧兹未能赋,聊作林堂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