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神识苟能无挂碍,廓周法界等虚空。
不假坐禅持戒律,超然解脱岂劳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庞蕴所作,体现了佛家禅宗的思想。开篇两句“神识苟能无挂碍,廓周法界等虚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羁绊、心灵自由自在的境界。在这里,“神识”指的是心灵的觉醒和理解,“无挂碍”则意味着没有任何牵挂。诗人希望自己的心灵能够达到这种状态,能廓清(遍布)周围的一切法界,即宇宙万物,而“等虚空”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境界的广大和深远,无所不包,如同虚空一般。
第三句“不假坐禅持戒律,”表明诗人认为在达到这样的精神状态后,不需要通过形式上的修行(如坐禅)或遵循佛教的戒律(即规则和戒条),就能获得解脱。这体现了禅宗强调直接见性、不依赖文字和仪式的特点。
最后一句“超然解脱岂劳功。”则是说在达到这种心灵自由的状态后,自然而然地就能得到解脱,不需要通过辛勤的修行(即“劳功”)去追求。这体现了诗人对于禅宗中“不思善、不思恶,只管打坐”的直接见性理念的认同。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一种超脱物外、心灵自在的境界,是对佛教禅宗思想的一种艺术表达。
不详
取空是取色,取色色无常。
色空非我有,端坐见家乡。
孙儿正啼哭,母言来与金。
捻他黄叶把,便是正声音。
前人若有事,我犹佯不知。
何况他无问,谗舌强卑卑。
劝君师子吼,莫学野干鸣。
若能香象起,感得凤凰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