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杨庄渡河下淮船抵吴门道中纪事写怀六章(其二)

长风飘大缨,远见铃马驰。

急切欲相问,铃马去如飞。

后卒四五人,徒步不及追。

言调徐州军,期限三日回。

闻言丧我心,同侣面如灰。

岂真家已无,此去终无归。

努力趋淮河,河上声如雷。

云是寿春兵,顷从西路来。

索船同索逋,船尽夺马骑。

可怜官口喑,顿足难指挥。

颇闻江北荒,自食近苦饥。

讵料蓄廪馀,还供军粮赍。

一家不举火,势及里党危。

无食尚有家,无家当告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渡河下淮途中所见的一幕,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悲苦。通过“长风飘大缨,远见铃马驰”两句,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战马疾驰的场景,预示着紧张的氛围。接着,“急切欲相问,铃马去如飞”,表达了对前方情况的好奇与担忧,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紧迫,行动迅速。

“后卒四五人,徒步不及追”描述了后续的士兵因速度不及而无法追赶的情景,反映出战争中的混乱与仓促。接下来,“言调徐州军,期限三日回”透露出军队的任务与时间限制,而“闻言丧我心,同侣面如灰”则表现了听到消息后人们的震惊与绝望。

“岂真家已无,此去终无归”表达了对士兵可能遭遇不幸的担忧,以及对战争无情的感慨。随后,“努力趋淮河,河上声如雷”描绘了士兵们奋力前行的场景,而“云是寿春兵,顷从西路来”则点明了他们的来历和方向。

“索船同索逋,船尽夺马骑”反映了战争中资源的极度匮乏,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而“可怜官口喑,顿足难指挥”则形象地描绘了官吏在混乱中的无力与无助。

最后,“颇闻江北荒,自食近苦饥”揭示了战争给整个地区带来的破坏与苦难,而“讵料蓄廪馀,还供军粮赍”则指出粮食被优先用于军事用途,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通过“一家不举火,势及里党危”和“无食尚有家,无家当告谁?”这两句,诗人深刻地表达了战争对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冲击,以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面临的困境和无助感。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强烈的对比,展现了战争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3925)

姚燮(清)

成就

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经历

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

  • 字:梅伯
  • 号:复庄
  • 籍贯: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
  • 生卒年:1805—1864

相关古诗词

自杨庄渡河下淮船抵吴门道中纪事写怀六章(其三)

百觅得一船,价昂不敢争。

市肉饷纤夫,促其星夜行。

为言劫盗多,往往遭虏搒。

巡汛虽有官,安能穷察侦。

迩复浙东乱,梗塞还难凭。

列砦齐山东,犄角朱方营。

白日无过鸿,愁雨搀笳声。

安知丸泥封,不及丹阳城。

使我废食叹,独立睋青冥。

似见烽烟红,上逼欃枪星。

其下云凄凄,凄与祅雾横。

恐有战死魂,凄凄同郁凝。

郁之久不散,都来凝我情。

愿借金神飙,一荡江山清。

形式: 古风

自杨庄渡河下淮船抵吴门道中纪事写怀六章(其四)

十十复五五,津头打津鼓。

日出西北风,撑船下淮浒。

千船齐出关,军船杂行旅。

旅人语军士,未言泪如雨。

自离舟山城,十年作淮贾。

昨信茫昧闻,妻孥惨遭虏。

军士还与言,充名隶行伍。

名兵实则农,能犁不能弩。

去当殇异乡,敢期还故土?

旅人还乡悲,军士出门苦。

叹我不为军,叹我不为估。

何以中道间,同来受凄楚。

堕叶魂共悬,荒山梦多阻。

心气吾几何,安能不消阻。

形式: 古风

自杨庄渡河下淮船抵吴门道中纪事写怀六章(其五)

同侣皆浩叹,顾我筹未然。

各有亲孥存,存亡今难言。

尔我如弟昆,半载同食眠。

万一遘所凶,所戴匪异天。

当谋生死宜,视此白日悬。

白日有晦明,心腑无磨镌。

莫争匹妇仁,枉与沟壑填。

斯言未忍终,痛泪交沦涟。

逆向西来风,洒与东流川。

川以风荡回,泪以心沸煎。

万籁无一和,万象无一妍。

有象但成夕,有籁皆成鹃。

安知身所之,前路非黄泉?

形式: 古风

自杨庄渡河下淮船抵吴门道中纪事写怀六章(其六)

行路日益近,讹言日益多。

信之尽不疑,中道将如何?

昔言丹陵危,昨下兰陵阿。

昨言兰陵阻,今已毗陵过。

视水仍涟漪,望山仍嵯峨。

且倾樽中浆,平此心中颇。

心颇不能平,击箸还浩歌。

何以声悲凉,绝不惊鼋鼍。

瞬息抵金阊,维缆城西河。

到耳乡人音,欢笑原无他。

始将九地魂,复挂千尺柯。

遍询得其详,证合无异科。

噩梦胡不安,馁气胡不和?

稽首谢上天,谁实瘳我瘥?

惊定心转悲,有涕还滂沱。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