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岁旱官为设食以济饥民

千里地赤泽未沾,骄阳为沴烈火炎。

就中秦头晋尾旱魃所栖托,十室九室突不黔。

撑肠一饱岂易得,咀嚼草木如荠甜。

山川课云职不举,无乃风伯号令严。

民是天民天自恤,何时霹雳起龙潜。

形式: 古风 押[盐]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金末元初时期,壬申年大旱灾的情景。诗人李俊民以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展现了干旱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苦难。

首句“千里地赤泽未沾”,形象地描绘了千里大地因久旱无雨而干裂龟裂的景象,如同赤色的沙漠一般,没有一丝湿润。接着“骄阳为沴烈火炎”进一步渲染了酷热难耐的天气,阳光如同燃烧的火焰,炙烤着大地和生灵。

“就中秦头晋尾旱魃所栖托,十室九室突不黔”,点明了干旱灾害的严重性,不仅覆盖了从秦地到晋地的大片区域,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维持,十户人家中有九户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

“撑肠一饱岂易得,咀嚼草木如荠甜”,表达了在如此艰难的时刻,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食用野草,即便如此,也显得异常珍贵,仿佛是甜美的荠菜。这既是对当时百姓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们的坚韧与乐观精神的赞美。

“山川课云职不举,无乃风伯号令严”,诗人将自然现象拟人化,责问为何山川不降甘霖,是否是风神的命令过于严厉。这里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无奈,也暗含了对上天不公的质疑。

最后,“民是天民天自恤,何时霹雳起龙潜”,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认为天理应当怜悯百姓,希望有神龙降下甘霖,解救干旱之苦。这不仅是对现实的呼唤,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

收录诗词(872)

李俊民(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籍贯:自号鹤鸣老

相关古诗词

男扬洗儿

自惭无德为儿父,今朝把酒为儿寿。

为儿今赋洗儿诗,愿儿他日于儿厚。

我犹不恤况我后,委蜕自天汝非有。

速宜修德大吾门,无复心童年十九。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儿归来

儿归来,儿归来,百年郎罢恨,何日宁馨回。

东去但除严母墓,望思空筑茂陵台。

儿归来,儿归来,一声未尽一声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赠郭显道医

恶石聚散元气朴,本草搜剔造化窟。

俱收并蓄笼中物,山精水怪藏不得。

休言魄为天所夺,入其手者命可活。

须防姮娥去奔月,大胜扁鹊能起虢。

君不见钱子飞,药不敢施为鬼胁。

形式: 古风

和荅董用之

将军死战血染衣,空山白骨鬼夜啼。

洗兵政要及时雨,天祸未悔无云霓。

卧龙不起主张汉,猎犬待烹侥倖齐。

就中儒冠身多误,如坐矮屋头常低。

敢将龙钟哀造物,但幸老大能扶犁。

咄哉董生三寸舌,善谑不思为虐兮。

人间回首忧患始,去之不速将噬脐。

形式: 古风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