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蛟亭

一峰擎天维,下有万斛水。

委蛇到涧壑,遇坎亦不止。

鸣鼍忽动地,涛怒生足底。

得非坤轴裂,惊视坐为起。

盆倾溅珠胎,鼎沸翻玉髓。

长蛟躩连卷,救首复救尾。

吾庐枕清浅,徙倚每自侈。

及兹睹奇观,目眩颡有泚。

便欲逃世纷,置身岩穴里。

蓬瀛渺溟渤,对面不遗咫。

嗟余闻道晚,今始忘仕已。

重来三十年,恍若游故里。

壮颜日凋瘁,浩志亦颓靡。

载歌蜀仙诗,此老元不死。

至今斯亭上,清风盈棐几。

观水必观澜,是中存妙理。

源泉何混混,有本故如此。

形式: 古风

翻译

一座山峰高耸入天,山下藏着万顷之水。
曲折蜿蜒流至山谷,遇到坎坷也不停歇。
鼍龙吼声震动大地,涛浪在脚下汹涌澎湃。
难道是大地的轴线断裂,使我震惊得猛然起身。
如盆倾倒的水花溅起,像鼎沸的玉液翻滚。
巨蛟快速卷曲,仿佛救头又救尾。
我的房子坐落在清澈溪边,常常独自欣赏这美景。
亲眼见到这奇观,眼花缭乱,额头冒汗。
我想要逃离世间纷扰,隐居山林之中。
蓬莱仙境遥远模糊,近在眼前却难以触及。
感叹我领悟大道太迟,如今才真正忘记仕途。
三十年后再来此地,恍如回到故乡。
容颜日益憔悴,壮志也日渐消磨。
吟唱蜀地仙人的诗篇,这位老者似乎永生不老。
至今这亭子上,仍有清风拂过竹几。
观水必看其波澜,其中蕴含着深奥的道理。
源头为何如此浑浊,皆因有根本支撑。

注释

擎天维: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万斛水:极言水量巨大。
委蛇:曲折蜿蜒。
坎:指沟壑或困难。
鼍:古代的一种大鳖,此处比喻巨龙。
坤轴:地轴,这里指大地。
蓬瀛: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仙岛。
浩志:远大的志向。
蜀仙诗:蜀地仙人的诗歌。
棐几:用榧木制成的几案。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番壮丽的山水景象,充满了动感和神秘色彩。开篇“一峰擎天维,下有万斛水”即设定了一个宏伟的画面,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似乎撑起了天空,而山脚下则是波涛汹涌的大水。这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壮阔情怀。

紧接着,“委蛇到涧壑,遇坎亦不止”中的“委蛇”形象,为读者描绘了一条在山谷间蜿蜒前行、不可阻挡的巨蟒。这一系列的动态描写,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动感和力量感。

而后文“鸣鼍忽动地,涛怒生足底”则通过声响和水流的猛烈运动,再次加深了这种力量与动感的体验。这里的“鸣鼍”,可能是指山中传来的一种巨大声响,与“涛怒生足底”的激荡波涛相呼应,共同构筑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

在这样的景象中,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不可抗力,以及自己内心世界的震撼和冲击。这种体验似乎触发了他对生命、时间与宇宙本源的深刻思考,如“得非坤轴裂,惊视坐为起”所示。

随后,“盆倾溅珠胎,鼎沸翻玉髓”等句,则更进一步地丰富了这一系列超现实的幻象。这里的“盆倾”、“鼎沸”,都是用来形容水流和声音的强烈运动,而“珠胎”、“玉髓”的使用,更是增加了一种神秘与珍贵的色彩。

至于“长蛟躩连卷,救首复救尾”一段,则似乎是在描绘一种生命力极其旺盛、在汹涌波涛中挣扎求生的景象。这里,“长蛟”作为水生动物的象征,其在水中的扭曲纠缠,正如同诗人面对自然界和人生的态度。

接下来的“吾庐枕清浅,徙倚每自侈”等句,则转换了一个宁静、安逸的生活场景。诗人似乎在寻找一种与世隔绝的心灵避难所,而这种愿望,又恰恰是他面对汹涌波涛时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象的精细描绘和神秘想象,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生命、时间与宇宙本源的独特感悟。这种感悟,不仅体现在他对外在世界的观察之中,也深藏于他内心的自我探索和精神追求之内。

收录诗词(2)

吴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燕颔英姿宜食肉,羊肠险韵宜剪茶。

形式: 押[麻]韵

赠退斋同年贡举

看花携手鬓俱青,一转头来昨梦惊。

四海同年今有几,相逢此日得无情。

著书君已名千载,废学吾方悔半生。

离合升沉何足计,相期进德是功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二月十三日灰池炎灼得混沌胚腪

灰池炎灼定浮沈,见了方知造化深。

世上本来无此物,人间终是少知音。

濛濛恍恍离宫本,杳杳冥冥坎户金。

得一莫誇能事毕,要勤功行合天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十一月十八日开炉得先天铅因纪其实

配合阴阳法自然,得成此物号先天。

妙中妙妙妙真妙,渊处渊渊渊又渊。

下手工夫终百日,夺他造化几千年。

从头细试渔庄录,方信神仙不浪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