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司谏知邓州

南阳汉名都,其俗尚敦朴。

亡徒顷为盗,刺史安与角。

田野遂焦熬,蒿莱思沃濯。

兹虽得甘露,向已苦风雹。

更张固所重,下令未宜数。

且观道傍碑,文字今已剥。

形式: 古风 押[觉]韵

翻译

南阳曾是汉朝的名都,那里的风俗崇尚淳朴。
近来盗贼横行,刺史怎能与他们对抗。
田野遭受严重破坏,百姓渴望洗涤苦难。
虽然现在得到些许甘甜,但之前已饱受风雨冰雹之苦。
改革确实重要,但频繁发布命令并非良策。
暂且看看路边的古碑,上面的文字已磨损模糊。

注释

南阳:古代地名,今河南南阳。
汉名都:汉代著名的城市。
尚:崇尚。
敦朴:淳朴诚实。
亡徒:逃亡的罪犯。
刺史:古代地方长官。
角:较量,对抗。
焦熬:形容土地荒芜,枯焦。
蒿莱:野草。
沃濯:洗涤,清洗。
兹:此,这。
甘露: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恩惠。
苦:苦于,遭受。
更张:改革,变更。
数:频繁。
道傍:道路旁边。
剥:磨损,脱落。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孙司谏知邓州》,通过对南阳地区风俗的描绘,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的问题。首句“南阳汉名都”点出邓州的历史地位,接着“其俗尚敦朴”赞美当地人民淳朴的民风。然而,“亡徒顷为盗”暗示了社会治安的恶化,盗贼横行,与前任刺史的治理形成对比。“田野遂焦熬,蒿莱思沃濯”形象地描述了农田荒芜,百姓渴望恢复生机的景象。

诗人认为,虽然当前局势艰难,但频繁更换政策并非良策,应该谨慎行事。“更张固所重,下令未宜数”表达了对政策调整的深思,强调稳定和适度的重要性。最后,“且观道傍碑,文字今已剥”以路边石碑上的字迹模糊,暗示历史的沧桑变迁,也寓言了当下政策执行的成效不彰。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叙事和象征手法,揭示了社会问题并提出了治政建议,体现了梅尧臣关注民生、倡导稳健施政的儒家情怀。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孙曼叔暮行汴上见鹘击蝙蝠以去语于予

野鹘性决裂,所食唯狞飞。

小鸟不入眼,拳发强弩机。

日暮未有获,岂择大与肥。

瞥下攫蝙蝠,去以填肠饥。

休笑老鸱饱,衔得腐鼠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岁日旅泊家人相与为寿

舟中逢献岁,风雨送馀寒。

推年增渐老,永怀殊鲜欢。

江边无车马,鉴里对衣冠。

孺人相庆拜,共坐列杯盘。

盘中多橘柚,未咀齿已酸。

饮酒复先醉,颇觉量不宽。

岸梅欲破萼,野水微生澜。

来者即为新,过者故为残。

何言昨日趣,乃作去年观。

时节未变易,人世良可叹。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岁寒亭

种花邀青春,种柏要晏岁。

乃知风露前,已辨雪霜势。

时俗爱芳菲,不妨鸣鶗䳏。

他年都门归,宁昧始终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霁]韵

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之

贫衣弊易垢,易垢少虱难。

群处裳带中,旅升裘领端。

藏迹讵可索,食血以自安。

人世犹俯仰,尔生何足观。

形式: 古风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