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翁以紫石斛承粗石一块为予书室之奉斛盖端溪之不堪为砚者然较以所载山石则胜矣予是以有白鹿苍璧之句白鹿苍璧事见西汉书若乃忘真假遗美恶则予不知此石之与真山果同异哉

见山不见理,真假析为二。

看假作真山,细大岂殊致。

邻翁怜索居,奉我石一块。

嵌空坐短小,枯涩少坚腻。

承以下岩紫,其体润而细。

翁言白鹿皮,苍璧惭倒置。

殷勤加谢翁,分别非所会。

但见眼中山,屹立出尘外。

侵寒欲清癯,向晚亦孤翠。

萧萧风雨天,云气或冥晦。

虽无禽鸟声,颇若岩洞邃。

侧耳听其中,恐有隐者在。

形式: 古风

翻译

只见山色而不明其理,真假如同两面。
看似真实的山,其实大小并无区别。
邻居老人怜悯我独居,赠我一块石头。
石头嵌空而坐,小巧且质地粗糙少油脂。
石头下部呈现紫色,质地湿润细腻。
老翁说是白鹿皮做的,我自愧不如。
我感谢老翁,但并未真正理解他的区分。
我只看到眼中的山,超凡脱俗地独立。
山在寒风中更显清瘦,傍晚时分也孤独翠绿。
风雨交加的天气,云雾缭绕,有时显得昏暗。
虽然没有鸟鸣,却像深邃的岩洞。
侧耳倾听,似乎隐藏着隐士。

注释

理:道理, 意义。
析:分开, 分辨。
索居:孤独居住。
坚腻:坚硬光滑。
紫:紫色。
白鹿皮:比喻质朴无华。
惭:感到惭愧。
会:理解, 明白。
屹立:高耸独立。
清癯:清瘦, 瘦削。
孤翠:孤独而翠绿。
冥晦:昏暗, 遮蔽。
邃:深远, 深邃。
隐者:隐居的人, 隐士。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的作品,通过对邻翁赠送的一块紫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对真伪之辨的哲思。诗中,诗人将紫石与山石相比较,认为虽然紫石不如端溪砚珍贵,但在观赏价值上却胜过普通的山石。他以“白鹿苍璧”为喻,暗示紫石之美,同时也暗含了对西汉书中记载的白鹿苍璧故事的联想。

诗人观察紫石时,强调了其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如“侵寒欲清癯,向晚亦孤翠”,表现出石头的质感和季节感。他还通过想象风雨中的云气和可能隐藏的隐者,赋予石头一种神秘和生动的气息,仿佛它并非简单的实物,而是蕴含着生命的气息。

最后,诗人提出“分别非所会”,意指他更关注的是眼前的美景,而非石头的真实身份,强调了审美体验超越了对真假的执着。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紫石的形态和意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678)

郑刚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字:亨仲
  • 籍贯: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 生卒年:1088年—1154年

相关古诗词

闰四月夜草亭独坐玩月

山城向中夜,暑气亦渐歇。

幽蛬互喧静,飞萤乱明灭。

清风开竹杪,入此半轩月。

坐久观我身,不见烦恼热。

天边白玉盘,只恐有时缺。

颇思得诗句,颂道好时节。

著意搜万象,万象无一说。

形式: 古风

闲兴

阴阴修竹小茅庐,足可安闲置老夫。

懒不观书蟫得计,贫唯煮菜鼠无图。

吏今更肯来桥外,鵩亦相疏远坐隅。

阅遍华严方灌顶,焚香千古问毗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函镜如书帙号曰观如编题其首以伽陀

个中三业身,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无有真实相。

是诸六物者,众生悉如之。

以寔诸有故,遂随起灭中。

我今于诸有,不起空华见。

普愿同一切,常作如是观。

形式: 古风

和公实书怀

学古谩拙僻,高谈成缪悠。

吾今百念冷,泛泛如虚舟。

参伍托裴度,道路无一愁。

愿同陈元龙,时卧百尺楼。

形式: 古风 押[尤]韵